贺“双节”,趁“油城”。
“咚咚咚”,9月28日,茂名市油城墟迎来大喜事。
随着高脚舞狮的巡场采青,金塘镇中心的簸箕巷正式开业。
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油城墟簸箕巷一河两岸。南方+ 杨建雄 摄
“这个铜锁怎么卖?”“来一份簸箕炊,加多点韭菜油!”“打包一份阿朱家的籺,中秋送朋友。”……
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保留老街风貌的骑楼,还可以在户外新街区体验一把非遗技艺和美食。小小的地方,隐藏着不少你想不到的非遗体验店哦~跟着镜头逐一看!
9月28日,油城墟簸箕巷正式开业。南方+见习记者 许程浩 摄
第一站:“文林陈氏铸铜”小摊位
铜烟灰缸、铜锁、铜香炉、铜把手……随手拿起一件铜制工艺品,都可在精美的花纹里感受到制作的精细。
“文林陈氏铸铜”小摊位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铜制品。南方+见习记者 许程浩 摄
“文林是铸铜之乡,从明朝开始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祖辈的探索,铸造工艺已从以往的使用砂模具、铁模具到现在我们自己独有的泥模具,不仅可以少量定制,成品也更为细腻。”文林陈氏铸铜制作技艺2023年刚评上茂南区非遗传承项目,项目传承人陈汉权一边展示着铜制品,一边向记者介绍文林陈氏铸铜技艺的传承发展。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文林村铜铸业兴旺时期。那时候产品多元化,侧重生活上常用的产品,如牛鼻圈、各式大小型铜锁,木箱柜装饰的铜花,大小门环门花等生活用品。
油城墟簸箕巷一角,大大的月亮模型立在一河两岸的小桥中间,节日氛围浓烈。南方+记者 杨建雄 摄
改革开放后,文林村铜铸造产品出口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展销,到90年代后期,铜器铸造业被器械化、电子化替代,但还未失传。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关注铸铜技艺,创新好点子,一起擦亮文林陈氏铸铜的非遗品牌。”陈汉权说。
第二站:“宜良山簸箕炊”美食店
簸箕巷的命名,源于特色美食“簸箕炊”。来都来了,怎么能错过这一“灵魂”美食!
用小刀把簸箕炊切成菱形小块,方便入口。南方+记者 杨建雄 摄
走进“宜良山簸箕炊”,柴火、灶头、簸箕等古色古香的物件映入眼帘。“我们选用‘老米’,也就是去年收回来的米,泡发后磨成米浆,把米浆放在由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里,再上锅蒸煮,等到一层熟透之后再逐渐添加新的米浆,一般都有三层以上……”白土簸箕炊制作技艺是茂南区非遗项目,项目第三代传承人何日连拿着小刀把一盘新鲜出炉的簸箕炊分成了菱形小块。
白土簸箕炊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良山村,据传承人何日连口述,其家族从爷爷那一代就开始制作、售卖簸箕炊。
切块后盛放在一个更小的簸箕里,“蘸料,韭菜油,一样也不能少!”何日连笑着说,韭菜油是金塘人做簸箕炊的“灵魂配料”,“吃了‘返寻味’!”
宜良山簸箕炊美味可口。南方+见习记者 许程浩 摄
记者体验的口感分享给大家: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酱料,香浓而又不腻,那种味道绝对让你难以忘怀。
老饕们,约吗?
第三站:“阿朱家籺”美食体验店
“阿朱家籺”体验馆里的馅料。南方+见习记者 许程浩 摄
一缕缕田艾散发清香,一勺勺馅料香气四溢,一个个糯米团软糯可口……
“啪~”敲一下籺印,只有手巴掌一半大的寿桃籺落在糯米粉里,小巧又可爱。
“阿朱家籺”体验馆里的籺印。南方+见习记者 许程浩 摄
在“阿朱家籺”体验馆,你可以随时亲身体验到做籺的工序和吃上自己做的籺。“还可以在店里自己做籺,这种体验感真的太棒了!”00后的小雅说,这个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她要带上从珠三角回来的朋友一起来簸箕巷玩上一圈。
粤西人过节,少不了做籺、吃籺。
“籺文化是优秀的本土文化,承载着茂名人对家乡的记忆。”“阿朱家籺”制作技艺是茂名市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朱家颖说,现在年轻人的饮食消费价值发生了转变,我们便从口味、包装进行了改良。
“阿朱家籺”体验馆里的籺。南方+见习记者 许程浩 摄
粉红色、黄色、紫色、青色……根据不同需求喜好,“阿朱家籺”有坚守传统的菠萝叶寿桃籺,也有满足思乡游子的田艾籺,还有与芋头、木瓜、豆角叶、紫薯、南瓜、红心海鸭蛋等原生态食材结合而研发的青团、紫薯籺、南瓜籺等新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油城墟簸箕巷一河两岸。南方+记者 杨建雄 摄
这个假期,总要来一趟油城墟吧,不为别的,只为感受久违的乡土气息~
【文字】南方+记者 杨金凤 实习生 邓雅文
【视频拍摄】南方+记者 杨建雄 见习记者 许程浩
【视频剪辑】南方+记者 杨建雄
【出镜】南方+记者 杨金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