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中秋、烧番塔、舞火狗……广东各地中秋习俗,哪个是你的童年记忆?

南方+

皎月渐圆,中秋将至。又是一年中秋时,除了赏月、吃月饼这些“常规操作”。南粤大地,广府、客家、潮汕……各地中秋习俗差异不小,在各自的文化圈层里展示不一样的情感归属。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粤式中秋习俗,哪个最有趣?哪个最温馨?哪个就藏在你的童年记忆里?

广州:拜月光、竖中秋

皓月初昇,广州人在家门口设香案,摆上月饼、水果、茶酒等贡品,焚香缭绕之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长里短,享天伦之乐——在广府地区,中秋节又叫“月光诞”,“拜月”仪式必不可少。

中秋期间,广州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能看到芋头。清代《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入夜,广州小孩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竹纸或柚子皮扎成灯笼,放在屋顶或天井,孩子们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谁的灯彩最精巧,这一仪式被称为“竖中秋”。

10

东莞:游耍碌、草龙舞、添灯油

“里巷争歌耍乐子,儿童群拥柚灯红。”这是明朝万历年间,东莞诗人邓云霄在《浮云妨月歌》中留下的诗句。

在东莞,小朋友在街头耍灯笼的习俗被称为“游耍碌”,意思是玩柚子灯笼。古时受物质条件限制,普通百姓人家用不起纸,东莞人选择用柚子做灯笼,这些“灯笼仔”就成了孩子们的“中秋玩具”。

据《东莞县志》记载,“中秋节聚友赏月。戏油团(柚灯、油球)。悬火(灯笼仔)。歌曰:‘洒乐仔,洒乐儿,无咋糜’。”

“人舞凤,我舞龙,舞到你家不用穷……”舞草龙是东莞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主角也是小朋友,已经在田饶步村传承了370多年。

10

玩闹过后,也该收收心。中秋之夜,东莞麻涌的街边商铺会派发灯油给路过学子,鼓励他们勤奋读书。“添油”源于古时漳澎大户,或者商贾的一项助学义举,已流传一百多年。

佛山:烧番塔、舞火龙

“烧番塔”是佛山很多村庄的中秋保留节目,在南海西樵松塘村、丹灶仙岗村等地尤为盛行。小孩子们会家家户户串门讨柴火,集中在村中门楼边开阔场地烧花塔,火苗升起得越高,寓意越吉祥。

“舞火龙”则是佛山小伙的保留节目。人们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青壮小伙赤膊上阵,在花火下用力舞动。传说可以趋吉避凶,令当地风调雨顺。

10

“无得食,问田螺”。田螺自古就是佛山人的中秋保留菜单,清咸丰《顺德县志》:“八月望日,尚芋食螺”“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韶关:唱起月姐歌

在韶关,中秋节是姐姐们的主场。

在韶关仁化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每年中秋期间,村里老少妇女齐上阵,载歌载舞传唱独具唐代宫廷韵味的月姐歌。

月姐是谁?相传在唐朝,宫女们在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孤独,常常对月歌唱,独诉愁肠。其中,一位名叫月莲的妃子歌声委婉,声泪俱下,感动了当朝一位太监。太监出于同情,带她从皇宫逃走。历经千辛万苦,月莲南逃至石塘,被勤劳淳朴的村民救起。从此,她定居石塘,学会了当地方言,并将自己在宫中学到的歌曲传授给村中妇女。

10

经过一代代传唱,“月姐歌”因内容的不断增加,曲调不断变化,唱词也越来越丰富。如今,村里还有不少5到10岁的“小月姐”,在中秋夜里和阿姨、奶奶们一道唱月歌、跳月舞,共同传承这一独居女性特色的传统文化。

惠州:舞火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都会举办一场“舞火狗”成年礼活动。

“舞火狗”又称瑶族少女成年礼,未婚姑娘扮演“火狗”,边跳舞,边反复唱着古老的民歌,最后,火狗队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

10

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助威,并守候在河的两岸,等待姑娘洗白手脚上岸后,就选择意中人与之对歌,直到天亮。

据《龙门县志》记载,当地一直流传“对歌谈爱”“不落夫家”“田种蓝靛自染布”的原始习俗,也折射了古时母系氏族社会的艰辛。

阳江:吃糖鸡

“庭院张罗点烛香,糖鸡佛仔诱涎长。”在很多人阳江人的中秋记忆里,总离不开一只气宇轩昂,通体红色的公鸡——“糖鸡”是一种雄鸡造型的糖食品,为中秋赏月的必备吉祥物。

10

阳江话中“红”与“雄”同音,红红火火、身姿昂扬,可爱又透着一丝土萌的糖鸡,既是孩童的玩具和零食,也是百姓对甜蜜生活的期盼。

茂名:吃猪笼饼

在粤西茂名、湛江等地,中秋节时有一项传统习俗:把做成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中,随后用红线戴挂在孩子胸前、脖子上或小竹竿上,笼子一头是红色一头是绿色,有的还绑上彩带或碎花。

10

这是猪笼饼,也叫猪仔饼,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也是孩子们的玩物。

湛江:舞人龙、看浮针

中秋节舞人龙是湛江开发区东海岛、雷州市沈塘镇一带的传统习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即人们用身体摆出龙的形态进行表演,团队成员需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做出向前舞动。

崔斯哲所著的民国刊本《海康县续志》地理风俗卷中,对当时中秋节时舞人龙的盛况进行了详细描写:数十人一序排列,递执其手,俯首穿腋,自首至尾如茧自缠……龙头落下水,龙尾竖上天。

10

湛江女孩也有自己的保留节目。

中秋夜半月圆时分,即将成年的女孩在母亲的指导下,打一桶清澈的井水,从还未落地的水桶里舀出一碗水,倒进一只干净的大碗里,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拿出一枚未用过的新缝衣针,放于纸上。纸被浸湿后会慢慢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据说,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的女孩,在往后的一年内会有好运气。

梅州:斗山歌,杀柚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在世界客都梅州,常年迁徙的客家人格外重视团圆的节日。每年中秋佳节,当地有中秋节唱山歌、斗山歌的传统。

八月半蜜柚熟,梅州柚栽培历史悠久,随客家人南迁开始种植,其中沙田柚引种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已达上百年。客家人吃柚子也有独特的意义,剖柚子叫“杀柚”,有驱邪之意。

10

潮汕:拜月娘、烧瓦塔、剥鬼皮

中秋节这晚,潮汕家家户户摆上供品,折出“大金”“元宝”叠成花篮等好看的形状,等月亮升起时,妇女和小孩叩拜月亮,即为“拜月娘”。

为何要把月亮叫作“月娘”呢?潮汕人认为,月属阴,叫太阴娘,大家大多叫月娘,所以才会有“拜月娘”这一习俗称呼。

除了“拜月娘”,潮汕部分地区还有“烧瓦塔”“燃烟堆”的习俗。“烧瓦塔”是非常有特色的中秋习俗,皓月当空,一个家族的人群围着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放入稻草和干柴点火,火势越旺代表着人们希望家族越兴盛。

10

除此之外,潮汕人吃芋头也有自己的讲究。清顺治《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有辟邪消灾之意。

香港:过了十五仍“追月”

除了上述广东地市,与广东文化相近的香港,也传承了不少中秋习俗。

在岭南地区,中秋节前一天的八月十四叫“迎月”,八月十五叫“赏月”,八月十六叫“追月”。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如今,“追月”的习俗,也被香港人继承下来。香港特区政府早年制定假日制度,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公众才放假一天。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香港的“追月”习俗》一文中记述:“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还有新款的‘迷你月饼’,来到度假村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

@广东人,你的中秋怎么过?(可多选) 广州:拜月光、竖中秋 东莞:游耍碌、草龙舞、添灯油 佛山:烧番塔、舞火龙 韶关:唱起月姐歌 惠州:舞火狗 阳江:吃糖鸡 茂名:吃猪笼饼 湛江:舞人龙、看浮针 梅州:斗山歌,杀柚 潮汕:拜月娘、烧瓦塔、剥鬼皮 香港:过了十五仍“追月” 提交

【文字】南方+记者 孟健

材料支持:广东省方志办(部分图文资料来自网络)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