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来博物院偶遇“小玉”,听穿越千年的声音|王墓奇玉记⑦

南方+

他们是南越王博物院中不可或缺的一群人。通过他们的声音,我们会听到来自2000多年前南越王国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声音以及眼前的物件,南越王国被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通过他们的声音,我们会了解从前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日常。

他们便是在南越王博物院中,穿着红色背心的志愿者。

1997年初,当时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成为了全国最早建立志愿者团队的文博单位之一,许多当年的学生志愿者,如今成为了文博行业的骨干精英。2008年,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社会志愿者和小讲解员。至今,志愿者总注册数1486人。

公共服务部负责志愿者工作的宋子莹介绍说:“我们的志愿服务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我们组织志愿者培训《古印度瑰宝展》展览讲解,是国内较早的以志愿者讲解临展的博物馆。在志愿者管理方面,2016年,在国内文博行业中率先建立起志愿者信息化系统平台。2018年起,我们开展志愿者特色送展下乡活动,将南越国的故事带到更多的地方。2020年我们还推出了云服务,在线上为观众讲解。”

如果大家以为志愿者只会解说,那只能说了解得不够透彻。这些志愿者多数都是斜杠青年,他们常常开启自己的脑洞,设计一些创意活动,向外界介绍南越王国。“我们还会制作一些创意短视频,比如沙画、自作曲《南越歌》MV……”宋子莹介绍,除了在线上传播外,线下还会举办一些汉服文化活动,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普及宣传传统文化。

如何成为南越王博物院的志愿者?首先要通过基本考验,然后就会进入培训阶段。“我们会对所有的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掌握展厅里面的内容,每年都会为他们输入一些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讲解词。”宋子莹说,在培训结束后还会有考核,只有达到馆内专业工作人员以及讲解员的认可和标准后,才能正式上岗。

南越王博物院的志愿者还常常“出战”各级别讲解员比赛,并且取得过优异成绩。今年,学生志愿者李思拓代表广州市参加全国“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夺得志愿者组第一名。

李思拓在参加讲解员比赛时,特别穿着了汉服,梳着南越族非常有代表性的螺髻,形象与玉舞人十分相似。她不仅在外形上参照了当时的样式,讲解也充满了知识趣味。

宋子莹介绍说:“我们的志愿者是公共服务的主力,他们不断地在接受日常培训、听历史学家的讲座、汲取新知识。而且他们会在讲解中融入自己的风格,丰富讲解的内容,让更多观众可以通过我们的讲解,了解更多南越国的故事。”

【监制】李贺 曹斯 王海军 王维一 李培

【策划】吴丹微

【制片】毕嘉琪 李细华 张哲 李珩丹 刘子葵

【脚本/编导】南方+记者 王芳 黄堃媛 陈文夏 黄巧好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陈文夏

【执行】黄巧好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贺钰萌

【动画制作】陈明记 黄泽伟 彭晓

【平面设计】刘子葵

【剪辑/包装】南方+记者 杨奇

【配音】南方+记者 王涵琦

编辑 张茵 周煦钊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