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废弃矿坑的重生,看绿美广州

南方+ 记者

碧色湖泊清澈如镜,映照着青山绿水,如同一颗硕大的宝石镶嵌于群山峻岭,远眺高山瀑布飞流直下,难以想象,拥有这般绿美风光的地方,曾经是一座废弃矿坑。

今年夏天,在广州市增城区白水寨附近,一座集绿美环境、低空飞行、水上游乐于一体的森林海嬉水乐园出圈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这家嬉水乐园酒店所在地此前是一座矿坑,最深处达70米。森林海废弃采石坑经过综合修复利用,作为广州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的落脚点,矿山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得以体现,这是广州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实践。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广州以增城区森林海废弃采石坑综合修复利用项目作为广州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的落脚点,创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矿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逐步显化,实现变废为宝,有力助推绿美广州建设,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增添“含绿量”。

开创矿山修复新模式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绿美广州主题线路调研活动,带领媒体一行走访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的森林海景区。

多年前,这里曾是增城区派潭镇的采石场,一共有7个矿坑,目前该酒店项目所在的位置,便是已经完成修复的1号坑。

早在2003年,广东省、广州市先后下达整治复绿露天采石场的任务,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随即开展全市范围的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开展了采石场整治复绿。

位于增城北部片区的派潭镇明确腾退采矿场,保护好绿色宝地,将旅游业和农业作为主攻方向的发展思路。

2015年,增城区本地一家企业参与到天阳湖的生态修复工作,自此,森林海旅游建设项目启动。经过几年时间的生态修复整治,废弃的石场呈现较好的景观风貌,“在森林里看海”迅速成为热门话题。2021年,该石场的修复案例先后被列入广州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广东省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

为探索将生态修复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增城区派潭镇石场转型利用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废弃采石坑综合修复利用。

与此同时,酒店利用矿坑的独特性打造了一处特色旅游产品。例如,在原来旧矿坑形成的矿湖基础上,建成了派潭镇森林海嬉水乐园,游客可逍遥自在地乘船游湖,也可以在水上乐园体验畅快淋漓的感觉。更有趣的是,这里还能进行潜水。

森林海嬉水乐园项目将矿山生态资源和白水寨周边的旅游优化整合,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实现变废为宝,提升了矿山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效率。

“作为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广州积极探索资源更有效利用的新路径。”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增城区森林海废弃矿坑综合修复利用项目作为广州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了矿山生态修复及产业化经营的广州经验,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有效转化通道。

该项目通过创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引导矿坑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拓展矿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助推绿美广州建设。

优质生态资源引来头部企业进驻

增城区是广州东部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增添活力。

今年6月,2023粤港澳大湾区铁人三项赛在广州市增城区荔湖公园以及周边公路举办,这是该项赛事首次落户广州增城,吸引800多名运动员参加打卡。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荔湖片区的优质景观资源,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通过举办环湖跑、自行车挑战赛、铁人三项等多项文体活动和赛事,孕育全新品牌IP赛事,促进文旅体深度融合。

据悉,该局于2013年启动荔湖新城控规编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进行控规优化提升,将建设用地指标集中于荔湖周边区域,以此推进荔湖项目的实施。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吸引了一批绿色低碳、智慧产业、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关联产业的总部企业进驻。

2022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提出拓展增城段10公里,包括打造荔湖生态公园、增江画廊景区、南山古胜、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完善增江绿化生态网络结构,多维度保育生态本底,形成连续贯通的滨江蓝绿生态网络格局,策划环荔湖生态文化径、古城特色文化径等。

今年,增城区政府提出以“荔韵公园、荔湖湿地”为核心高标准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片区,充分发挥广州市政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建造研发总部、碧桂园华南设计总部、低碳总部园(一期)等总部经济聚集效益,实现强街兴村富民,推动商业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点亮“优质中心商务区”“高品质绿美荔湖”两张名片。

“废弃矿坑”变身“金山银山”

广州唤醒“沉睡”资源,让“废弃矿坑”变身“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逐渐“显化”,提升“造血”能力,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不断提挡加速。

据统计,2022年增城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吸引60余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实现经济收益突破2亿元,解决13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600多人,带动了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更好地将资源更有效利用?广州探路已久。

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批复《广州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重点探索自然资源领域可复制可推广、凸显岭南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政策措施。随后,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印发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把探索资源变资产价值实现路径列入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计划,统筹开展广州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以规划力量推动绿色生态建设和绿美广州建设,通过调查监测、规划建设、修复保护、资产处置配置等自然资源管理环节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助推优质生态资源变现。

针对“度量难”,该局指导试点技术支撑单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搭建技术支撑、审核评估、登记交易、市场激励、生态标签等生态系统碳汇市场化交易体系,发布红树林、城市绿地、滨海盐沼领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多项成果,并依托方法学试算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红树林碳汇,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定量化,量化其生态效益。

针对“交易难”,该局指导试点技术支撑单位以举办“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广州)研讨会(环境日专场)”活动为契机,发布首个聚焦自然资源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提供以生态系统碳汇产品为代表开发、备案、登记、流转、注销、信息披露、宣传推广、融资对接等全流程交易服务,搭建生态价值转化载体。据悉,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通过广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成功落地了江苏盐城滨海盐沼生态修复碳汇项目,是国内首个完成经项目设计、项目监测、项目审定与核证等全流程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汇产品,推动“点碳成金”,为广州平台进一步拓展成为全国性的服务平台作出积极探索。

针对“变现难”,通过创新“碳汇+司法”替代性生态环境资源修复模式,有效匹配司法部门对适用案件采用认购经核证的碳汇产品的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的需求,开辟了一条和强制碳市场无直接关联的新渠道,拓展碳汇消纳新途径,振市场信心,提升碳汇价值,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司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协同创新路径,助力碳中和。

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