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广东地图,在不到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星罗棋布、交织成网。位居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广东的基本省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对照这一战略擘画,立足广东所处历史方位、历史条件,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5年来,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珠江三角洲县域经济创造辉煌、县域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县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回顾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留下了哪些经验和历史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县域在发展经济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了特色各异的发展道路,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珠江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珠江模式”是以顺德、南海、东莞、中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县域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民营经济和出口导向型的外贸经济。它是“中山模式”“东莞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的集合体。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要经验”。2000年前后,肇庆高要充分发挥紧邻广佛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把握珠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确立“打造肇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要集聚区、广佛肇经济圈最佳人居城市、肇庆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短时间内,高要财政收入从3亿多元增加到10亿多元,被誉为“广东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个典范”。
——以主体功能区为特色的“增城模式”。2007年前后,增城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功能区划分:以新塘为龙头的南部新型工业化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生活区,以白水寨景区为龙头的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以三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增城实现产业和城镇布局的优化,短短几年,增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1999年全国第5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5位,连续5年居广东省首位。
——以“双转移”产业园闻名的“南雄模式”。2008年起,韶关南雄市借着“双转移”和扩大内需的东风,建起了广东首个精细化工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的崛起成为南雄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多措并举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做大烟叶传统支柱产业、做强竹木资源加工产业、做优银杏产业,加上政府优质高效的服务,南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借力海洋优势推动转型升级的“徐闻模式”。2010年前后,湛江市徐闻县充分发挥沿海资源及区位优势,借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东风,实施“以旅游发展带旺第三产业,以港口建设带动临港工业,以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港口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欠发达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州模式”。茂名高州市原是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农业县,改革开放后,适时制定“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富民强县战略。目前高州是粤东西北GDP第一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广东县域前列,成为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2022年更是广东进入全国百强县榜单的三个县之一。
仔细审视这些模式,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党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都能解放思想,及时打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狠抓机遇,闯出县域经济发展之路。都能够依据本地区的区位、资源特点,因地因时制宜,推动县域经济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都把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路径。积极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激活要素市场,优化投资环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就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而且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力。
广东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启示
任何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不过,广东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大胆探索,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思想层面上:坚持解放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思想解放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前提。当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不适应的问题,充分认识县域经济是开放、绿色、共享的经济。要解决好发展方式不适应的问题,不能走粗放型发展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解决好增长动力不适应的问题,把改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把开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把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解决好工作思路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坚持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之路。
——在体制机制层面上:坚持推动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突出改革创新,推动扩权赋能强县,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抓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责权统一、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探索省、市、县以及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彻底放权,理顺关系,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
——在实现路径上:聚焦培育产业集群,突出培育产业链条。当前,广东县域经济的核心在产业,产业链的优化与稳定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十四五”期间,全省范围内将认定100个左右产业集群,引导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市级集群,并将集群定位设置在了县级区划范围内,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再迎利好。要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镇名品。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
——在发展定位上:要坚持立足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要利用好自身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打造广东县域“特色小镇”,将特色小镇与特色产业融合,促进产业、人文、旅游、生态的有机整合,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推动一批古镇古埠古港焕发新的光彩,同时发挥好特色小镇对于优化县市布局、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支撑要素上:强化人才要素支撑,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支撑。当前,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人才结构还不够优、人才发展环境还不够优、人才流失较严重等现实问题亟待破解。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基础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优化广东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给予县域高端专业型人才支持,采取优惠政策留住高技术人才。加大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以高素质人才赋能县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人”成为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讯员 周晓辉
出品人 丁少红 尚黎阳 杨炳峰
【联合出品】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