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张九龄”邀你体验汉服游园!奔赴一场浪漫中秋音乐诗会

南方+ 记者

中秋佳节,月洒清辉。在南粤先贤馆前,偶遇“穿越”而来的上古神话人物嫦娥和唐代诗人、“岭南师祖”张九龄,听他们讲述中秋文化的故事;身着传统汉服的“仙女”为观众带来汉唐古典舞《瑶光赋》……

9月27日晚,“佳节诗韵 踏月行歌”中秋音乐诗会在广州市越秀区南粤先贤馆上演,拉开“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中秋节主题活动的大幕。

活动由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越秀区光塔街承办。

“传统+现代”演绎中秋音乐诗会

诗会融合古典神韵和现代元素、汇聚文化与科技、知识与乐趣,多元素、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掘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和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寓情于景,寓教于乐,涵盖舞台演出、民俗游园会、博物馆奇妙纪等活动,以诗化人,以文育人,擦亮广州“诗词之都”的城市形象,焕发老城市新活力。

主题活动分为室内、室外两个会场,在室外的中心舞台区,汉服舞蹈、诗朗诵、粤曲演出、传统乐器演奏、合唱、乐队演出等节目接连上演,表演分为三个篇章:“望月追光 共赴良辰”“心怀皓月 国风古韵”“家好月圆 诗赋当歌”,为观众送上知识文化“大餐”,呈现中秋节的传统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广州城市的时代特色。

活动中,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徐宝珞为观众介绍中秋传说典故,全国五好家庭、广东省书香家庭袁晓娟家庭分享倡导全民阅读感悟体会,广东新时代好少年陈彦婷为观众演出粤曲《彩云追月》,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州城市“出新出彩”的时代风貌。

本次诗会提出“传统+现代”概念,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技术和文化内容:在舞台搭建上,采用极具科技感的灯光舞美;在节目表演上,邀请了广州本土乐队——WEME乐队进行演出。

小云雀合唱团、“020赫兹”城市音乐营地青年流行乐手也先后登上舞台,带来民乐诗词和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但愿人长久》等,展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让市民群众更好地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千年蕃坊”邀你体验“沉浸式”汉服游园

舞台两旁则布置了国风集市区,非遗技艺、手工文创、汉服体验、中秋商品、文创展销、爱心义卖、文化体验、便民服务、志愿招募等24个精心设置的摊位,包括广绣、榄雕、通草画、鱼灯等8个非遗体验摊位,让市民群众体验不同维度的中秋民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活动现场,氛围花灯一一装点在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周边区域,灯谜竞猜、题写中秋诗词等多种传统民俗互动项目和中秋主题专属文创产品展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群众前来游园体验。

本次活动还以南粤先贤馆为主场,策划推出“越博奇妙夜”活动,依托南粤先贤馆固定陈列展览,利用展馆内现有的“声、光、影”互动体验式装置,营造出特定时空场域,邀请NPC扮演南粤先贤,“韩愈”“苏轼”“屈大均”等多位历史人物当晚到馆做客,为市民群众创造中秋佳节“偶遇”岭南名人的生动体验。

在参观现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亲子南粤先贤古诗文闯关赛”,通过“参观讲解+闯关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小手拉大手,共同沉浸于南粤先贤的故事和诗词文化之中。

市民在活动现场。刘力勤 摄

市民在活动现场。刘力勤 摄

越秀区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立足于诗词文化底蕴与基础,越秀区正积极推进“诗词之区”建设,创建“诗享越秀”品牌,助力广州打造“诗词之都”。

越秀区有关负责人向市民发出邀请: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广场将在9月29日至10月17日举办“梦回唐宋的千年蕃坊”活动,以古广州蕃坊为原型,开设海丝主题复古文创市集,提供沉浸式汉服游园体验。

传统还将和潮流相结合,以“车尾厢夜市”的形式,开启海丝文化社交新场景,市民游客还可以选购海丝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如海丝主题丝巾及非遗相关文创衍生品等,增添节日浓浓“氛围感”。

中秋音乐诗会表演。刘力勤 摄

中秋音乐诗会表演。刘力勤 摄

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影 刘力勤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