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花》《紫钗记》《隋宫十载菱花梦》……8月的一天晚上,南园社区文体中心传出了悠扬的粤曲声,吸引了不少居民走进剧场。
台上,南山区粤剧团的演员们接连献上精彩戏码。台下,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下班赶来看演出的白领们,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这场2023年南山街道福彩公益金“幸福老人计划”项目“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非遗粤剧展演”由国家二级演员李翠翠及粤剧虾腔艺术传人梁永基领衔主演。
“我们运用了多种宣传形式,也将节目预告转发到居民群,吸引不少粤剧爱好者前来观演。现场还有不少第一次接触粤剧的观众。”南山区粤剧团团长梁永基说道。舞台边的房间既是后台也是他的办公室。房间内摆放着戏服、头饰、道具、设备,候场的粤剧演员正在对镜梳妆。
近年来,南山街道创新“孵”化、“扶”持、“辅”导、“赋”力的社区社会组织“4FU法则”,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推广。南山区粤剧团继承粤剧传统、改革创新,通过一场场演出、一节节课堂积极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南山街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分布有南山、南园、向南、北头、南光5个广府系村落,现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等遗存近50处。
近年来,南山街道党工委持续挖掘辖区村史文化遗存,助力南山区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和“一城一路一圈”,系统挖掘红色文化、宗祠文化、粤剧文化等,结合区域特点推出“一带两定位三区划”工作布局,提升群众知晓度、参与度,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2005年,南山区粤剧团在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南园村诞生,成为南山区唯一的粤剧表演团队。
该团成立以来得到了南山街道党工委、南园社区党委的大力支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交流学习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南山区粤剧团不断创作和演出原创粤剧,传承保护粤剧传统艺术。
团长梁永基是粤剧大师罗家宝的入室弟子。“我们始终有种对艺术的执着,也有责任将粤剧传承好。”梁永基介绍,区粤剧团演员众多,实力雄厚。其中有国家二级演员一人、三级演员两人,数位师从粤剧大师罗家宝以及著名粤剧演员谭天亮、曹秀琴的入室弟子,多名演员曾从事过专业剧团工作。他们得到艺术家们的辅导和培养,出类拔萃,演绎水平也很高。“街道和社区为我们提供了日常排练、办公及部分演出的场地。这为我们节省不少场地费用。”梁永基说道。
“演出时,我们也会选取一些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粤剧粤目节目,让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接受。”粤剧团办公室主任李珠说。深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为方便更多非粤语地方的人来听粤曲、看粤剧,区粤剧团坚持在舞台两侧播放字幕。
为持续推广粤剧,区粤剧团曾连续十届承办和演出“南山区粤剧艺术周”系列活动。团员们专业水平高,既演精品折子戏又能演出大型长剧。他们也积极把握每次演出机会,走出南山区,参与各区、市、省以及港澳地区、海外的粤剧公益文化活动,荣获深圳市社团银奖称号,创作演出作品获市级金奖6枚,省级二、三奖等多次。多年来屡获深圳市鹏城金秋金奖。
今年2月,南园社区迎春晚会暨南园社区长青老龄大学“粤剧粤曲推广”项目汇报演出在南园社区书香广场举办,由区粤剧团、南园社区长青老龄大学粤剧班成员担任表演“主力军”。现场人气爆棚,吸引500余名居民观看。
依托南山街道民生微实事项目和南山区粤剧团丰富的资源,南园社区长青老龄大学努力打造“一校一品”的特色课程,营造银龄乐学氛围,是南山区首个以推广粤剧粤曲项目为课题的社区长青老龄大学。通过系统学习粤剧知识,粤剧班的学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曾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粤剧周《粤韵花开》粤剧粤曲进社区展演等多场实践演出活动。
“粤剧要生存下去一定要注重培训,这样才有出路、才有朝气。”梁永基说道。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区粤剧团不断吸收新生力量,以保证剧团的年轻化和演出水平,坚持举办各类粤剧培训班,积极培养和发掘中青年演员,年纪大的演员退出舞台,在幕后负责艺术指导工作,让新演员获得更多演出机会,为剧团输送新鲜血液,也使剧团逐步年轻化。“前几年,剧团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现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十几岁,效果很明显。”
此前,区粤剧团在社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粤剧粤曲技能提升项目,吸引了近40名在校大学生、居民、辖区工人、戏曲爱好者参加,让他们也登上了戏曲的舞台。
一甩水袖,转头亮相,学生们稚嫩、清脆的嗓音在教室回荡。区粤剧团积极参与市、区以及街道、社区的公益文化活动和“粤剧进校园”活动,十余年来坚持在南山区中小学宣传、推广粤剧文化,也走进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向大学生们展示粤剧魅力。
“送戏到社区、到学校,我们坚持了18年。”梁永基介绍,剧团挑选多名资深演员担任辅导老师,在前海港湾小学、南头中学高中部、深大附中等学校常年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到学校中传播粤剧文化,普及粤剧知识,提高学生对粤剧的兴趣,培养戏曲幼苗。
韩婕便是从“粤剧进校园”活动中走出的好苗子。当时只有三年级的韩婕在海湾小学的粤剧课上接触到了粤剧,并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最初不会说粤语,但这没有成为学习粤剧的阻碍。”梁永基回忆,因为热爱,韩婕克服了语言上的困难,从小跟着粤剧团的老师一直学习,获得了市青少年粤剧粤曲大赛金奖等诸多奖项,是粤剧团的得意弟子。如今,韩婕即将步入大四。尽管学业繁忙,她只要有空也回来参与演出。
在培训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才能让粤剧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有年轻的演员才有年轻的观众。”梁永基说。
【撰文】刘倩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