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 东莞行动|走新走心,打造莞邑思政品牌

教育莞家
+订阅

【编者按】

教育兴,则城市兴。近年来以教育扩容提质为抓手,东莞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并先后获得国家、省级荣誉——2020年8月、12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2021年11月,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5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下称“三区”)。

以品质课堂为主阵地,以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平台为支撑,东莞统筹推进三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道路。为进一步梳理两年来,在打造品质课堂、推广国家优秀成果等行动中的创新举措与成效,形成可复制、可参考、可推广的经验,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联合南方+特别推出“品质课堂 东莞行动”栏目,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2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行动是最好的贯彻,发展是最好的落实。结合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今年以来,东莞努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实施“学习新思想 师生共成长”五年行动计划。

以“品质课堂”与思政学科教研课程化建设为抓手,深化一体化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师资建设、资源建设和共同体建设,东莞开展万名思政课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活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说课上课、时政述评等大型教研活动,走新走心,打造莞邑思政品牌。

开展6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训活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听完了这一节思政课,我也在反思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学生考多少分重要得多”“作为高中教师,要在‘双新’‘双减’背景下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方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6月13日线上线下结合,东莞全市万名思政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

6月13日线上线下结合,东莞全市万名思政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

为进一步促进思政教师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今年6月13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东莞全市万名思政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和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修活动,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元松受邀做主题分享。在学校同步开展的线下活动中,老师们交流研讨,碰撞对思政教学的新思考。

这场活动是东莞思政教研的缩影,也是莞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研训系列展示活动的第四场(以下简称“研训活动”)。

为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筑牢思想根基,今年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策划了以“学习新思想 师生共成长”为主题的系列教训活动,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自今年3月在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启动活动后,研训活动成为东莞思政教研的一大亮点,围绕不同主题、聚焦不同学段,先后开展了6场。

东莞思政教师同看《开学第一课》,努力打造研修共同体。

东莞思政教师同看《开学第一课》,努力打造研修共同体。

比如,4月7日的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为主题,结合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的课例展示;6月13日的活动突出“全市万名思政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6月21日的活动,围绕时政述评开展,引导老师们与“时”俱进、与“政”同行;9月1日,借力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组织思政课教师同看《开学第一课》。

值得一提,系列活动开展,除了引导不同学段老师们进行课例交流展示,结合当期主题,市教育局教研室还邀请内业专家、高校学者等参与授课点评,进一步为教师交流学习、成长提升搭建平台,凝聚共识,共推思政一体化。

“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要素。推动莞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除了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东莞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片区协同发力等方式,将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放到教师队伍提质上,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为培养一批新时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卓越教师,今年5月7日-13日,东莞组织多所初中和小学共150余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前往湖南师范大学参加第二阶段的东莞市卓越教师集中培训。

今年5月,150余名东莞思政教师赴湖南师范大学参加培训。

今年5月,150余名东莞思政教师赴湖南师范大学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一共邀请了12位专家为学员授课,12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大量的实例,学员们还通过名校访学、社会研学、现场教学、说课议课、小组探究等形式,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的目的在于把教师的实践经验理论化,进而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化,帮助老师们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

一方面,在走出去中行与思,深化对思政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整合资源,通过请进来、联动开展活动等,深度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今年7月,“全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举办,来自还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思政老师近600人汇聚一堂交流分享;融合高校与基础教育集团资源,让思政课建设与时俱进,2022年底东莞理工学院、大岭山镇教育管理中心、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携手共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与创新发展。

今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携手开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活动。

今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携手开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活动。

培训与活动的开展创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场景,培育思政教育大磁场,帮助老师们了解和把握当前思政教育重方向,也为东莞推进思政一体化提供行动指引。

聚焦课堂教学品质提升今年6-7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收到教师作品超过百件。经评委严格、认真评审,最终分组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小学组评出一等奖12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32人;初中组评出一等奖8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8人;高中(含中职)组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8人。

实施五年行动计划推动思政教育创新高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这是对思政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新时代教师育人的最好注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新时代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2022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以此为契机,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地在探索中不断凝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体化建设路径。

思政教学课例展示。

思政教学课例展示。

在东莞,以“品质课堂”与思政学科教研课程化建设为抓手,东莞丰富思政教育内涵,结合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推动实施“学习新思想 师生共成长”五年行动计划。

具体来说,行动计划确定了“12345”(一核二领三规四评五库)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党建领航、铸魂育人思政文化优化、思政教研规范等五大工程,充分调动各园区、镇(街道)、各中小学(含中职学校)积极性,因地(校)制宜形成一套“学习新思想师 生共成长”工作机制、孵化一批思政课品牌建设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学研成果、培养一支德业精湛的思政教师队伍,探索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东莞样本,打造莞邑思政品牌。

今年2月,“双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青年教师品质课堂同课异构活动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举行。

今年2月,“双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青年教师品质课堂同课异构活动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东莞不断完善专业指引的引领作用,以高中思政学科工作开展为例,东莞强化在“双新”背景下开展思政“品质课堂”研究,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小学阶段,为了推动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行稳致远,今年4月,东莞市教育学会小学思政课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并顺利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今年4月6日,东莞市教育学会小学思政课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今年4月6日,东莞市教育学会小学思政课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强化制度支撑、项目建设、师资建设,开展万名思政课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活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说课上课、时政述评等大型教研活动,深化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从东莞目前的举措与成效来看,系列活动开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热情,厚植莞邑思政教育品牌基础。

结合工作重点,接下来东莞还将开展“时政述评”作品征集与评选、齐绘“莞邑思政研学地图”、创编大中小学思政研学等活动,走新走心,推动思政教育走向新高。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供图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