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毕节,已是秋高气爽。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苹果种植基地,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苹果熟了,当地农业产业公司的总经理王鹏也迎来一年最忙碌的时候。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接上百通电话,多是关于苹果销售的。
王鹏是威宁县人,当初他从老家考到广州读书,毕业后又选择回到了老家工作。
他坦言,刚开始回老家时,心理有落差。但是自从逐渐走上苹果产业种植的这条路,公司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下,生意红火。“威宁苹果”的品牌也越来越响。王鹏告诉我们,如今再谈回乡他自信满满,他相信在中国的乡村,他能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还是想要闯一闯
王鹏是“85后”,2007年他从老家威宁县草海镇同心村考到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
“回老家工作更多是遵照了父母的意愿。”采访时,王鹏坦言,当初自己想着好不容易考到了大城市,毕业一心想留下来。但想到老家的父母也需要照顾,思来想去,他选择了回老家。刚工作时,王鹏在网上看到同学们的动态,他们出入漂亮的写字楼,在繁华都市打拼奋斗,“心理很有落差”。
王鹏的落差事实存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当地的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是毕节最后3个摘帽贫困县,当地一度有“纳威赫,去不得”的说法。
2015年7月,毕节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王鹏看到相关政策后心动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是想要闯一闯。”
王鹏递交了申请,他瞄准了家乡的苹果产业。王鹏告诉我们,自己学的是相关专业,家乡很适合种苹果。
威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县城年日照时间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地区,属于全国“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适宜区”,也是贵州省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
他还记得那年,他第一次站在公司的苹果基地时,正是春耕时节。在几千亩的果园里,上百名果农在田间忙碌。苹果树的花是淡粉色,春光明媚,欣欣向荣。
“打脸”的现实
“当时我们公司的苹果在当地的口碑一直很好。”王鹏告诉我们,他所在威宁县乌蒙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头人杨华是种植技术专家,在苹果种植管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有30年的经验。当地不少客户会专门找来“杨华”种的苹果。
2018年,苹果丰收,王鹏踌躇满志,他带着基地的苹果来参加广博会。王鹏本以为会收获不少订单,现实却让王鹏很‘打脸’。“有人说我们苹果包装太土了”“还有客户问我们,9米6的货车,一天能发几车?我只能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四五天才能发一车。”
市场上客户的真实反馈,每一句都戳中了威宁苹果产业的“痛点”。丁力是威宁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也是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毕节工作组威宁小组(以下简称“威宁小组”)组长。
采访时,他给我们翻出手机的聊天记录,展示当时威宁苹果的包装照片:不仅品牌不突出,包装美观度不够,而且包装材质更经不起长时间运输。同时,因为物流基础薄弱,苹果的物流成本和供应能力方面都存在障碍。
从广州回来之后,王鹏深刻认识到了企业在市场和供应链上存在的差距。为了修改包装,王鹏在威宁小组的帮助下,多次到广州考察。之后对公司品牌、产品包装进行了升级。
2021年以来,威宁小组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770万用于完善苹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苹果分选设备以及建设文旅观光项目;另外,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用于威宁苹果产业推广。
焕然一新的“威宁苹果”走出了贵州,它的广告还走进了广州地铁、广州白云机场和贵阳龙洞堡机场,大幅提升了威宁苹果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021年,王鹏又一次来到广州参加广博会。他记得当自家的产品一亮相,便吸引了不少客户,也有很多同行跟他要联系方式想要参观学习。而因为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自动分选设备,王鹏可以自信地告诉客户:“9米6的货车,我们现在一天可以发几车。”
找到自己的事业
2020年11月23日,威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产业兴旺,也带动乡村兴旺。
威宁县村民马稳珍是王鹏公司的员工,因为近些年家乡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她在家附近也有了就业机会。因为家里有孩子要上小学,老人又需要照顾,她在5年前选择回到了家乡。
王鹏说,在他们基地,和马稳珍有类似情况的还有六七个人。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从小学上到了初中。她听到员工们有时会这样说:“(在这工作)还是挺方便,能照顾老人照顾小孩,还是挺方便。”
乡亲们的称赞往往就是这么简单而淳朴,但在王鹏心里多了一份踏实和欣慰。
秋天来了,又到了丰收的季节。9月初,在广州江南市场,贵州省毕节市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了“2023威宁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暨威宁苹果上市发布会”。
推介活动吸引了粤海、广垦、蕃薯藤、广报电商、厚助农业、清涟农业等50多家粤港澳大湾区颇具实力的知名采购商参加。
9月下旬,我们再和王鹏联系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推介会效果明显。现在,他和四五个同事每天都要接上百通电话,多数都是苹果销售的相关事情,而现在的基地的苹果已经“供不应求”。
丁力告诉我们,在广州市协作办的支持下,近年来,威宁的农业发展呈现出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的良好态势,他们也希望在推动威宁原生态农产品产业“试水”真正的大市场,蹚出一条可持续的市场化之路。
如今,王鹏不再后悔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很庆幸自己回到家乡,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
他跟我们讲到,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很少有水果吃。而家里的后院就有两棵苹果树,每到六七月份,苹果树刚挂果,就都被小伙伴们摘下来吃光了。他笑称,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苹果自由。
他还说,小时候放了学就要去田里帮家人干活。尽管生活辛苦,但是在田里捕鱼、抓牛蛙、追蜻蜓,秋天看着自家田里的土豆丰收,这些都成了他的快乐回忆。也许,在那个时候,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份乡土情结。
南方+记者 李业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