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尘税”是我国首个“绿色税制”税种,虽然在税收规模上属于“小税种”,但背后却蕴含着保生态、促转型的“大政治”。珠海市检察院以数字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针对应征未征扬尘环保税违法线索,运用大数据构建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实现“小切口”推动城市扬尘“大治理”。
一、举一反三剖析根源,找准法律监督重点。
市检察院在核实一宗纳税人不当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涉税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中发现,因税务部门与生态环境等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数据壁垒成为税收征管监管漏洞,造成国有财产流失。我院举一反三,深入比对挖掘职能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具体内容,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后纳税人对扬尘环保税等新型税种政策知悉度不高,税务部门对该新型税种存在执法盲区,造成国家税款未能及时征收入库。
二、善用数据对比碰撞,强化数字办案实效。
在厘清部门职责及确定应缴纳扬尘环保税的纳税义务人基础上,检察机关向税务部门、住建部门调取全市相关数据,并构建出漏征漏缴扬尘环保税监督模型。通过设定的监督规则进行筛查,获取应缴未缴扬尘环保税的纳税单位,再对数据进行碰撞、比对,珠海市检察机关从1400余条缴纳一般粉尘的纳税申报人中,获取1000余条未缴纳扬尘环保税的违法线索。随后,珠海市检察院在全市部署开展扬尘环保税征收专项监督行动,立案办理了国有财产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36件,开展诉前磋商1件,发出检察建议35件,督促税务部门征收环保税款共计307万余元,有效维护了国家利益。
三、根源消除信息壁垒,拓展升级监督模型。
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既要督促税务部门普及宣传环保税纳税政策、完善纳税渠道指引,强化综合管制,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各行政部门打通数据壁垒,使税务部门能及时获取住建部门新增建筑施工信息,确保税款应收尽收,避免国有财产流失。为此,珠海市检察院本着“系统抓”“抓系统”的理念,加强与税务、住建、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税务部门与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托一网共享等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及监管协作配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数据壁垒。
在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发现除了环境保护税等各项税收之外,税务部门征收范围还有国有土地闲置费、城镇垃圾处理费等大量非税收入,这些征收都需要与其他行政机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于是,珠海市检察机关继续运用“业务指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工作机制,以扬尘环境税监督模型为蓝本,继续拓展升级监督模型,以数字赋能国有财产保护领域监督,监督促进更多领域的社会治理,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