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黄弘:大埔陶瓷要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南方日报 南方+

大埔陶瓷产业为何会陷入困境?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黄弘。

黄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陶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制度设计与创新、陶瓷企业营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去年,黄弘教授及其团队对大埔陶瓷产业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深入调研。

南方日报:大埔陶瓷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在转型升级中一直难以实现比较大的突破。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在我看来,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陶瓷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完善,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突破点。大埔县陶瓷产业链主要缺陷体现在原材料的精细加工过程,在本地特色矿物的精加工上,上游产业装备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主要产瓷区平均水准,导致其产业成本偏高;供应链缺陷特征体现在陶瓷产品设计与外包装上,缺乏特色的设计与外包造成大埔陶瓷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是大埔县陶瓷整体品质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产品品质目前处于中档偏下,与国内外陶瓷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先进陶瓷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研发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而新兴市场对于先进陶瓷的需求巨大,如何顺应市场研发出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是先进陶瓷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大埔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不够,陶瓷产业梯队建设、产品创新与研发存在掣肘。如在职业教育层面,仅有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开设陶瓷工艺美术专业,每年仅能为当地企业提供少量设计人才,企业技术工人与销售管理人才断档严重。在企业层面,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在人才创新领域投入不足。

四是交通区位不占优势。大埔地处山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缺乏大山大水大旅游资源,难以带来较大的客流量;离国家交通主干线及一二线城市有一定距离。大埔县境内目前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而且至今未通高铁,没有客运航班,离最近的一二线城市都在2小时以上,地理位置不占优势。

南方日报:您刚才提到,大埔陶瓷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缺陷,接下来如何“补链”“强链”?

黄弘: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仅需要核心生产企业,还需要合理数量的设计企业、窑炉企业、陶瓷机械装备企业、原料辅料深加工企业以及包装、会展、营销咨询、广告等文化服务类企业,在基地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运营及服务保障体系,提高陶瓷产业园区内外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从而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促进大埔县陶瓷产业提质增效,为大埔县陶瓷产业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活力,就需要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理念,打造全国最有活力的陶瓷产业链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遵循“产业链完整,配套到位”的原则,加快建设“陶瓷原料与釉料加工中心、研发检测中心、陶瓷展贸中心、陶瓷物流中心”等四大产业平台建设,科学布局陶瓷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以基地服务品牌与形象品牌创建来整体提升大埔县陶瓷产业创新水平。

南方日报:我们在调研采访中发现,大埔陶瓷产品结构单一,存在一定同质化,从而削弱了竞争力。您认为大埔陶瓷应该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

黄弘:首先,要发展大埔特色文化陶瓷,与其他陶瓷产区差异化竞争。具体而言,要围绕青花瓷、客家陶瓷、体育陶瓷错位发展,以大埔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陶瓷产品中,形成具有大埔特色的陶瓷,进而具备与潮州、景德镇等陶瓷产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市场方面,大埔可以以客家陶瓷为特色,占领梅州、赣州、龙岩这三个客家核心区对客家陶瓷市场的需求。同时,以梅州为核心向全球客家人辐射,从而带动客家陶瓷市场的消费;以梅州为核心,向南和向西为重点,占领珠三角、港澳市场和粤西市场;通过现代化的物流和营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相关:

跨域调研·解困产业①|大埔陶瓷,下一个路口何去何从?

南方观察|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破解大埔陶瓷之困

出品 梅州市委政研室 梅州市工商联 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策划 杨春 王忠 张盛良

统筹 唐林珍 罗志东 陈宣科

文字记者 唐林珍 陈泽铭  黄培强 马吉池

摄影记者 何森垚

实习生 王沁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