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什么?字面上理解,就是涉及心脏或血管的疾病;更深层次理解,患上心血管疾病,就意味着要做好与死神展开较量的准备,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威胁到生命。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有这样一群与心血管疾病打交道的人。
他们反应快,听到心脏监视器的警报声,第一时间到对应病房查看病人情况;他们转运快,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至介入手术室只需要8分钟;他们动手快,仅用15分钟就能为患者开通堵塞血管。
因此,不少病人把他们称为“生命边缘的勇士”,在死神来临前抵达战场,将病人拉回来。
“面对心血管疾病,多一秒钟,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要‘快’。”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张博如是说。
“快”的背后,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对急救流程的不断优化、对先进治疗方法的不懈追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20年来,心血管科室医生已完成相关手术3万多台,是广东省内市级中医院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诊疗量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诊疗中心之一。
高警惕
时刻监测病人血压心电
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不少人这样调侃:睡前刷手机助眠,睡醒后刷手机提神。然而,这却是医生钟璇的真实写照。“别看平时我们工作忙,但要说新潮,我们一点儿也没落下,年轻的生活方式一点也没落下。”钟璇说。
睡前,有些人喜欢刷短视频,有些人喜欢浏览小说,而钟璇却是刷“工作群”。
“睡前刷手机,是为了看工作群内需要回复的消息回复了没,随访群内患者家属的询问回答了没;睡醒之后刷手机,是为了看看自己负责的患者身体情况是否良好,有没有紧急情况需要处理。”钟璇说。
“熬夜”对于钟璇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值夜班必不可少。写病历、巡房、处理紧急病人……夜间的工作并不轻松,有时忙完,天已经蒙蒙亮了。
此外,她还需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办公室内监测患者心电的机器上。“只要住院病人血压心电出现异常,机器就会发出警报声,不同程度的异常还会发出不同声响的警报,刚值夜班时,没少被这个机器吓到。”
每当警报响起,钟璇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紧张的情绪让心跳不断加快。“病情变化,会让患者心跳加快;警报声响起,会让我们的心跳加快,在某一时刻,我们的心跳同频共振。”监视器的警报声突然响起,钟璇快速前往对应的病床。一进病房,看见躺在床上的病人无大碍,她才松了一口气。
“现在心跳感觉怎么样?有没有过快或者过慢的感觉?”“起身让我检查一下,是不是监测器的连接部分没贴好?”“开给你的药都正常吃了吧。”在一系列询问后,钟璇得到患者的答案,才能安心返回办公室。“现在,我的心跳就正在加快。”
长期的作息不规律,加上久坐不动,让钟璇也曾出现过心悸、胸闷等症状,临床经验告诉她,这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遇到这样的情况,钟璇的第一反应是,去做个检查看看,然而这一行为曾换来父母的嘲笑:小题大做。“老人家普遍认为,这样的症状休息休息就好。”钟璇有些无奈。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酗酒等因素,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呈年轻化态势。”钟璇表示,自己会刻意向身边亲朋好友普及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知识,让大家不忽视每一个细节。
精医术
先进医疗技术减轻患者痛苦
翻开心血管内科的手术记录,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先进技术令人惊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内超声腔内影像学检查;室上速、室早、房颤等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一项项新技术,是心血管内科团队勇立学科前沿、不断探索求新的结果,更是他们努力减少患者病痛、为患者打造“家门口享一流医疗服务”的真实写照。
“一场成功的手术,既是一次医生与疾病的决斗,也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换。”在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张博看来,先进技术带来的既是手术后身体的快速恢复,更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张博是个有经验的医生,多年与患者接触,让他深感病人的痛苦。“一些病人需要做桡动脉穿刺,穿刺部位往往需要用弹力压迫器勒住长达6个小时左右,完成穿刺后,一些病人手已经麻得不行了,肤色也因充血而发紫。为了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我们愿意选择穿刺难度更高、花费时间更长的远端桡动脉,就是为了减少穿刺口的压迫时间和压迫强度,从而避免肢体麻木肿胀的难受感觉。”
减少患者痛苦,从学习新技术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完善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多学科诊疗团队合作的优势,让更多先进技术在梅州落地。
散步、买菜、看电视……康复后的江叔,日子越过越自在。“每天都会谨遵医嘱,合理安排好休息和运动的时间,这样才能让身体维持在健康的状态。”记者致电在江西省赣州市的江叔时,他正与几名朋友在小区楼下散步,言语之间透露出他的轻松和愉悦。“没了间歇性的胸闷痛,日常生活都舒适多了。”
如今的轻松,与三年前的“闹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年前,江叔在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胸闷痛,由于痛感持续时间不长,并且休息之后有所缓解,他便没放在心上。“年纪大了,人体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都是很正常的事,多休息,实在不行吃点药,也就过去了。”江叔曾认为,自己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这些小病痛不算什么。
然而,胸闷痛还是给江叔来了一个“下马威”,一持续就是三年。“平日里,无论是散步还是居家休息,胸口就会无缘无故开始发闷、发痛,呼吸也有些困难,有时还会影响休息。”漫长的折磨,让江叔不得不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让他吃了一惊: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钙化。
几经周转,江叔走进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诊室,当天的接诊医生是副院长李平主任医师。入院后,江叔同时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血色素直接下降三分之一。“江叔可能存在海德综合征。”李平给出判断。
定义给出了治疗的方向,详细地评估是治疗的关键。结合病人对前期病症的描述、入院后的病症表现,心血管内科医生迅速对江叔的病症进行评估。
“经过评估,我们认为主动脉瓣狭窄是海德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始动因素,主要治疗手段是为患者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手术是患者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张博说。
在与江叔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决定,接受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5个小时后成功完成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在内科重症病房短暂观察后次日转回心血管内科普通病房治疗,最后,江叔顺利康复出院。
不仅是江叔,越来越多患者经过心血管内科团队的治疗和护理后,回归健康生活。
抢时效
“心电一张网”守护患者健康
“快”是患者们对心血管内科医生的第一印象。
为什么要更快?张博坦言,希望能给患者争取更多时间。“心血管疾病高发,越来越多的病例让我们不得不加快诊断的速度,提高诊疗方案的精确度。我们快一点,精准一点,病人痊愈的概率就更高一些。”张博说。
这并非无稽之谈。急性心血管疾病,如果救治不及时,有可能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180分钟内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都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如果超过6小时再进行治疗,则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
然而,梅州地处山区,基层医疗软、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很多农村心血管患者都无法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小病耽误成大病,轻病拖成了重病,急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心血管内科团队观察到了这一点。“曾经,一名30多岁的小伙因急性心梗突发1小时,用不上溶栓药物,只能转运至市级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治疗,3个多小时后开通堵塞血管,心肌已经大量坏死了,心脏功能也受到了损害。”说到这里,张博叹了口气。“因此,我们开始推行‘心电一张网’远程医疗制度,希望能用我们的‘快’,换来病人的健康。”
张博介绍,“心电一张网”是将智能心电设备铺设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心电一张网”远程医疗,由梅州市中医医院全天候24小时免费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支持,通过心电网络的实时传递、信息共享,把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市中医院高效连接起来,打通了诊断、治疗、急救的通道。
“这张网的作用真是太大了,如果没有张医生的及时诊断,钟医生的及时送诊,我可能就要付出生命了。”回忆起去年那次心慌经历,钟阿姨仍历历在目。
钟阿姨住在五华县岐岭镇荣贵村,2022年12月10日凌晨3时,她突然出现心慌,心脏突突地跳,并且在休息后症状没有缓解,还出现了胸闷、出汗的症状。“我都快吓坏了,母亲一直用手捂着胸口,说喘不上来气,心还跳得很快。”钟阿姨的儿子说,天一亮,他马上联系上了村卫生站医生钟辉。
十几分钟后,钟辉便到达现场,迅速为患者采集了一份心电图,发送到设立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
90公里外的张博收到了这份心电图报告,看到报告的那一刻,他不由得皱了皱眉头,1分钟后迅速给出了诊断结果:“患者现在出现胸闷、出汗,考虑存在心输出量不足的可能,需要立即转院进行紧急处置,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心率高达190次/分,已经严重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如果室上速持续下去,会导致更危险的情况出现,因此务必要劝说患者急诊就医,以保证生命安全。”
一份报告,开启了一场生命的救治。钟阿姨即刻前往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而在院内,心血管内科主任黄志华早已与团队做好了接诊的准备。
到达医院后,钟阿姨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到了医院,经系列检查之后,钟阿姨的心律已经自行转复了,之前的症状也基本消失。12月12日,在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黄志华帮助钟阿姨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手术。“1分钟给出初步诊断,2小时内给出详细的诊疗方案,医生们的‘快’,保障了我的健康。”钟阿姨感叹。
如今,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救治医疗模式,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了“区域性绿色通道”,确保外院患者可以在30分钟内溶栓或120分钟内转院至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为梅州市百姓的生命保驾护航。
■知多D
常见心血管疾病及应对措施
心血管疾病作为健康第一杀手,正威胁着我国3.3亿人的生命健康。但你真的了解心血管疾病吗?人体中,心脏就如同一个四居室小屋,结构复杂、五脏俱全。
房子里的任意一个结构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心脏的功能和结构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心衰。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1.高血压
高发年龄:40+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可能由饮食不当、血管老化或遗传等因素引起。长期血压过大,血管壁老化加速,可能会造成心血管堵塞,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衰等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
(1)坚持运动。经常运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快步走、游泳、慢跑等。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克。
(3)限制饮酒。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所以应该理性饮酒。
2.高血脂
高发年龄:40+
高血脂是由于遗传、饮食、体内自由基过多,造成血液内油脂含量过高。长期血脂高,可能造成血管粥样硬化或斑块,并引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预防措施
(1)限制能量的摄入。保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和高碳水食物,可以适当地吃一些瘦肉和鱼类。
(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3)戒烟戒酒。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干扰血脂的代谢,会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上升而引发高血脂。
3.冠心病
高发年龄:50+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及病变。冠心病发作时,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心梗,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控制好“三高”。预防冠心病首先控制好“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2)积极运动。运动过少是引起冠心病重要因素之一,有规律地锻炼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3)学会释放压力。精神过度紧张会使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心脏健康不利。
4.心绞痛
高发年龄:50+
长期冠心病后,流入心肌的血流减少导致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心脏供血不足,即心绞痛。心绞痛是心肌梗死的前兆,如果不及时缓解,会导致心肌不可修复的损伤。
●预防措施
(1)学会劳逸结合。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2)保持情绪稳定。生活中注意要心胸开阔,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3)一定要戒烟。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倍。
5.心梗
高发年龄:60+
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细胞持续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心肌细胞不能再生也无法修复,大面积的心肌坏死不仅影响心功能急剧下降,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措施
(1)避免刺激心脏。要避免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突然的寒冷刺激等。
(2)控制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3)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情况,这些指标都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
6.心律失常/早搏
高发年龄:60+
心脏窦房结激动异常,传导缓慢、阻滞或通道异常,由此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心律失常可引发多种心脏问题并发症。
●预防措施
(1)避免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摄入盐过多等都是导致心率失常的诱因。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
(3)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
7.心脏瓣膜病
高发年龄:60+
心脏瓣膜病可能因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畸形等原因,影响血流的正常流动,造成心脏功能异常。心脏瓣膜病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脏功能损害,最终可能导致心衰。
●预防措施
(1)炎症疾病要及时治疗。对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结炎等要及时治疗。
(2)劳逸结合。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的代偿能力。
(3)稳定情绪。情绪激动时,会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功能不全。
8.心衰
高发年龄:60+
由于心脏动力功能障碍,回血不充分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脏长期超负荷运作,发展至后期心脏结构发生变化,疾病会进一步恶化。
心脏泵血功能受到极大影响,发展到严重阶段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措施
(1)预防感染。首先要预防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
(2)重视体检。每年除常规体检项目外,要增加心脏彩超筛查,看有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
(3)不要乱用药物。一些药物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心衰的发病。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文 南方日报、南方+ 梁时禹 张柳青
通讯员 黄蕊 宋育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