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在广州市南沙区召开地名工作调研片会,广州市民政局、南沙区民政局分别汇报全市地名管理有关工作情况和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情况。
“村里的大小道路都有了名字和路牌。农家乐、快递点、养殖基地等都可以在地图上搜到,游客来玩更便利了!”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一位村民说。
不仅如此,在采集地名信息的基础上,南沙区还挖掘当地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等乡村特色资源,通过“地名+旅游休闲服务”的形式,推出了乡村地名畅游图、红色印记旅游图等“南乡畅游”系列成果,打造更多乡村网红打卡点,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这背后,是广州在“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上的持续推进。
此前,有基层工作者接受采访表示,在很多乡村,道路街巷名称并不完善,部分存在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情况,对农村生产生活和文化推广造成影响。
去年9月,民政部、省民政厅将广州市南沙区选定为全国首批“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此后,广州市民政局将南沙区乡村地名管理试点作为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任务清单和2023年广州民政系统高质量发展走前列作示范66项重点工作之一,指导南沙区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审核工作标准。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南沙区的乡村地名管理工作得以持续推进,交出一张亮眼“成绩单”。
试点以来,共完成规范化乡村道路命名1589条,“有名无标”设置标志3835个,开展宣传培训30场,发动群众、志愿者等2万多人次,采集上传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地名信息4450条,建立了乡村地名管理“五项工作制度”。绘制“一村一图”128幅,将每条村的道路、公共服务点、休闲旅游资源、农家乐等全部上图,为乡村生活生产、乡村服务等提供了基础示意图;制作《南沙地名故事》和《南沙区地名保护名录》以及宣传片《点亮您的名字》,大力宣传乡村文化历史,让更多群众读懂南沙、读懂南沙乡村。
试点工作之外,如何更好地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提升,通过“点亮”地名赋能乡村建设?
广州亮出实招。今年8月,广州市民政局制定《广州市民政局开展“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助力绿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推动乡村地名工作在全市落地生效。
专项行动将自2023年8月开始,并延续至2025年12月,旨在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用规范的乡村地名管理和便捷的乡村地名服务助力绿美乡村建设。
近年来,广州市民政部门全面推进地名管理高质量发展。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主线,突出抓好“乡村地名试点、审批职能调整、建立法规标准、保护利用老地名”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完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方面,广州建立了由20个市政府工作部门和11个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并结合广州地名管理工作实际,修订了《广州市地名管理规定》《广州市地铁车站命名规则》,编制发布路牌、巷牌地方标准,进一步提升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水平。
在大力传承保护广州“老地名”方面,广州编纂《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和《广州市标准地名词典》,保护名录收录老地名1000个、词典收录词条约1万个。同时,广州将老地名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各区在旧村改造、城市更新和道路命名更名中注重保护使用好老地名。
南方+记者 钱明雅
通讯员 李国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