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发生多次险情,大沥奇槎铁路隧道何时告别水浸?

南方都市报
+订阅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水头大道中段由水头市场往奇槎方向,有这样一段行车繁忙的隧道铁路下穿隧道,成了滴滴司机口中“难开的路”和附近居民眼里“多少会有点安全危险”的灰色之地。近期,这条隧道被热议最多之时是9月8日,佛山遭受连绵大雨,多位附近居民在社交平台晒出该隧道积水深达数米导致封路的视频。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类似的水浸事件在该隧道并非首次出现,甚至在2011年就有“长期积水”的相关投诉。那么,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仍有大面积水浸出现?南都佛山水浸黑点系列报道第一弹聚焦大沥奇槎铁路下穿隧道,追问相关部门治理举措。

现状

  集雨面积达1.6万平方米 下穿隧道陡坡5-10度

9月16日16时许,南都记者来到隧道附近查看情况。打车自水头大道由南向北行进,在水头大道中段经历一次明显的下坡和爬坡,后经隧道穿行至水头市场附近。该处分布有大型菜场,沿街摆摊商贩及店铺众多,颇为热闹,但肉眼观察到的市面建筑物都较为破旧,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与远处林立有序的高楼形成鲜明反差。此时,记者距隧道口不足三百米远。

随后,南都记者从水头市场向奇槎方向步行至隧道附近,南都记者观察到,由于距隧道口不足200米处有一河涌,路面经历了先抬升跨河后下沉入隧道的过程,据现场观测,河涌附近路面要高于铁道,下穿路面形成一道较为陡峭的斜坡,该斜坡目测长度约150米,坡度在5-10度左右。

在隧道入口顶部,有一块“限高5米”的标志。该隧道为双向4车道,两侧另各设有辅道和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较窄且被抬高,日常仅可通过行人。据卫星地图比例推算,该隧道整体宽度约有30米。

南都记者从南海区大沥镇有关部门了解到,该下穿隧道于2012年建成通车,隧道框架长度39米,隧道主体和两侧辅道范围的集雨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据佛山气象局发布的信息,9月15日11时至17时50分,佛山曾经历强降雨,该时段南海大沥累积降雨量52mm。在16日探访当天,该隧道处于正常通行状态,路面边角处略有潮湿,南都记者走访询问得知,最近几天降水并未导致隧道被淹的情况出现。

不过,记者在现场发现,隧道入口处设置有醒目的涉水线标识,并有“涉水形成、注意安全”和“易积水路段,切勿长时间停放”的有关提醒,墙面印有“发现险情,举报有奖”的标识,路面低洼处设置有8个排水口。

从当天情况来看,该路段车流量较多,记者于下午5时许进行了随机统计,一分钟内,该隧道有13辆机动车与15辆非机动车穿行,且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行驶。附近一环卫工人向记者表示,由于桥南有很多学校、工厂和村庄,所以平常行人和车辆来往都比较多,特别是在上下班和上下学的高峰期。

事件

暴雨侵袭隧道水浸近没顶 积水抽了一夜水位才下降

9月8日,佛山暴雨侵袭。据气象台监测数据,9月7日8时至8日18时,全市平均面雨量250.6毫米,大沥镇的总雨量为297毫米。在多年不遇的强降水下,奇槎铁路隧道也遭遇严重水浸。当天,多位市民在社交平台晒出隧道被淹的视频。

9月8日19时10分左右,南都记者来到现场,发现该路段已拉起警戒线禁止通行,并有相关人员值守入口,五六辆排水车和多名工作人员正进行排水作业;21时许,两三辆增派的抽水车驶入现场,一名专业排水人员告诉记者,按照现有情况,积水排空估计得要3天。

随后,南都记者来到隧道口积水处,只见隧道几乎已全被淹没,积水已到达隧道顶部,且水面广阔。一附近居民向记者透露,该桥洞日常可通行大货车,她估计现在水深至少有五六米。当天事发现场,一位执勤人员表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抽水作业。

据了解,9月7日23时,南海区气象发布橙色暴雨预警后,大沥镇迅速启动防暴雨应急预案,镇有关部门、社区对镇内易涝点和隧道进行了围闭和警戒。

第二天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隧道口附近一高处观察,直观感受到隧道处地形呈一个低洼的“盆地”,积蓄水量雨水,经过一夜作业,水位相较昨晚已有明显下降,目测此时水面离隧道顶部2米左右。

此次水浸事故为何会发生?大沥镇相关部门向记者表示,9月8日,连续性强降雨导致佛山水道流域水位急涨,同时奇槎隧道附近的水头涌水位也不断上升。本次积水情况是受极端天气影响,超出隧道内泵站正常运行的工作边界。在8日凌晨约4时开始,河水通过周边辅道漫入隧道,叠加强降雨导致隧道出现积水情况。

相关部门还表示,9月8日隧道受浸后,隧道积水排干全程耗时约20小时,积水排干后大沥镇市政办对隧道框架、沿线挡土墙和隧道设施进行检查,暂未发现本次积水对隧道主体及泵站有损坏伤害的影响。

梳理

曾有数次因水浸无法通行 多次发生行人遇险受困事件

南都记者还注意到,此事发地并非第一次发生群众被困事件。去年7月5日,“南海公安”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推文,其中写道:“2022年7月3日,南海大部分地区突降暴雨,大沥一桥洞被淹,水位上升至脖子位置,致3名群众被困”,后此3名群众均获救。

此外,“南海大沥”公众号2017年6月发布的一则推文显示,大沥镇市政办曾在当时对桂江桥底及奇槎铁路隧道泵站设施进行维护,该设施主要用于暴雨天、台风天抽排积水,降低暴雨对交通和市民出行造成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个月后的2017年8月26日晚,大沥镇受台风“帕卡”影响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沥工会发布的一则消息中提到“因泵房停电,奇槎铁路隧道出现30cm的积水,奇槎社区已按市政部门要求封闭了奇槎隧道南入口”;8月27日11时左右,南海大沥发布的一则文章中同样提道:“辖区内水浸点除奇槎铁路隧道因停电导致固定泵无法抽水外,其余已逐渐消退。”

为何刚刚维护过的泵站会停止工作,当晚又是否真的停电?大沥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事实上,当晚并非片区停电导致泵站无法工作,而是因为雨量较大,泵站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导致其启动自我保护的断流保护机制,电力线路没有问题,是由于暴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佛山12345行政服务热线”发布的一则运行通报显示,早在2011年2月,南海区市民陈先生就反映大沥奇槎铁路隧道存在长期积水问题,严重困扰过往车辆。彼时,大沥镇工程建设中心人员曾对该处的排水系统进行抢修,在次日凌晨将隧道内积水排干。

看法

多名市民认为有隐患,有人表示“没办法”

既然并非首次发生险情,周边市民如何看待此隧道?南都记者分别于9月8日和16日走访询问了多名市民,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普通降雨一般不会淹,但遇到长时间的大雨就有很大风险”,其中多名居民认为强降雨下的隧道存在隐患。

一位网约车司机透露,这条道路比较老,隧道处容易堵车追尾,“排水口容易被垃圾堵住,下雨天排水不通就会被淹,如果水满了没人敢跑(通行)。”

有一名当地居民称,事发地基本上每逢下大雨天积水都很深,此前曾改善过两次,但效果不太好,希望有关部门在下大雨时要及时做好安全警戒措施避免风险。

一名在附近已经生活30余年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一般下雨都没事,但如果下一天一夜的雨肯定会被淹,然后就会封路”,其认为该路段应该采用架桥方式更为稳妥。

水头市场附近一名便利店老板则表示:“一下特别大的雨就会积水,水特别深,不方便出行”。其还表示,占道施工导致该路段交通更为混乱,应该设置一条斑马线,规范秩序。

记者注意到,隧道北侧三百余米的水头大道西侧正在占道围蔽施工,安全生产牌署名为“南海区北村水系综合治理大沥东部片区总承包部”。

一名烧烤店老板认为,该隧道排水设施“还过得去”,如果雨下得太大也没办法。其称,出现水浸时会有人及时拉上警戒线,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对此,大沥镇相关部门在回复中提到,近两年来并未收到关于隧道水浸的投诉反馈,该隧道近五年以来未发现因普通暴雨天气(连续降雨时长在3小时以内)导致积水水浸事故,但受类似“山竹”“海葵”等极端台风天气影响,并伴有超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所造成的大面积水浸情况发生过两次。

治理

已安装自动抽排系统 正谋划增配改造泵站出水口

既然多名市民认为该隧道水浸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对这条隧道进行过怎样的提升整治措施?

大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早年台风“山竹”后,有关部门已经为该隧道增加安装了泵站自动抽排系统和视频监控,并适时增加水马围蔽、警戒带和社区巡查。目前,该隧道配建的强排泵站共设置4台水泵,其中两台15kW,另外两台45kW,泵站正常运行总抽排水量最高1200m3/每小时,奇槎铁路隧道主体和两侧辅道范围约1.6万平方米集雨面积所汇集的雨水全部由该泵站集中排放。

其还表示,奇槎隧道排水系统整体运作良好,近年除了每年做好泵池检查井清理、排水管清淤和泵房日常维护之外,相关部门还在2022年升级更换了抽水泵,但2017年泵站超负荷断电的事件表明,单靠水泵抽水并非万无一失。相关部门也承认,在水头涌水位超过隧道泵站排水口约1.5米时,泵站系统排水承压会导致泵站强排效率受影响,此种情况下隧道易发生较大面积的水浸情况。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水浸过后,泵池和排水管道均残留一定量的淤泥,泵站设备和电力系统线路已高负荷运作,目前已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清疏和检查。另一方面,针对极端天气情况,大沥镇相关部门正谋划为该隧道增配二级泵站、改造调整泵站出水口;由于隧道上跨贵广铁路,改造由国家铁路部门决定,暂无改扩建或新建跨线桥的计划。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李平 何惠文 关婉灵 

编辑统筹:黄亚岚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孙振凌 陈飞龙 丁韫媛 李焕怡 陈斌颖 实习生 邓心沂 汤爱玮 蓝宛铃 韩晓瑜 王潞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