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构建,正式迈出第一步。9月26日上午,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东莞市人民医院水乡医院揭牌仪式举行。按“一院多区”同质化管理模式,这一新型医联体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市水乡中心医院的科研教学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助力市水乡中心医院早日达到三甲综合医院水平。
城市医联体改革迎来“2.0版本”
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由东莞市省级高水平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牵头,由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南方医科大学作支撑,成员单位间以技术和管理为抓手,在医院性质、名称、隶属关系、产权所属、人事关系等均不变的情况下,内部通过战略规划、技术协助、资源共享、品牌转化、文化融通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纽带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将做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今天,我院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形式,与市水乡中心医院开展共建工作,标志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东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蔡立民介绍,自2015年起,医院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正式开始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先后与6家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已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初步形成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布局,为全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蔡立民认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是城市医联体改革的2.0版本,它不仅是医院间的合作共建,更是根据城市医疗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所开展的有益实践,对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足水乡片区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市水乡中心医院早日成“三甲”
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如何建设?
对此,蔡立民介绍,将发挥牵头医院作用,认真学习和总结过往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助力打造东莞卫生健康新高地。
一是推动医疗集团管理提质增效。按“一院多区”同质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医疗集团内外部治理规范和管理机制,推进集团内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明确各方责、权、利清单,清单化推动相关工作落实,为医疗集团高效运转赋能,助力市水乡中心医院早日达到三甲综合医院水平。
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与南方医科大学校地共建平台资源,不断深化医联体单位合作内涵,建设健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市水乡中心医院1-2个学科能力建设达到省临床重点专科水平,并结合市水乡中心医院重点学科布局和功能区特色,筹建感染科、康复科,逐步加强市水乡中心医院的科研教学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促进科教和人才培养新成果。统筹建设东莞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东莞市智能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模式实验动物中心以及广东省临床教学基地,以此为圆心,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开展诊疗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发挥该中心在水乡片区疑难危重症诊疗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作用,整体提升本区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未来可期。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成立后,将为辖区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为水乡功能区发展赋能
如何加强水乡片区的医疗服务供给,提升水乡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直以来都是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大事,也是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东莞始终坚持边探索、边建设、边发展,努力找出一条适合市水乡中心医院发展的特色之路。
水乡功能区是经广东省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发展平台,也是全市重点打造的四大战略发展平台之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地理中心,发展前景广阔。今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乘着这股东风,东莞快速启动了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试点工作。
“这是我市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创新的又一突破。从谋划到今天正式揭牌,说实话,很不容易,很不平凡,很了不起!”在仪式上,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感慨道,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落地,归功于市委市政府、水乡管委会、麻涌镇政府、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市人民医院、市水乡中心医院等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大力推动。
张巧利表示,相信这一举措必将快速推动两家医院在医教研等方面全面发展,有力助推水乡片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保障水平提质增效,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她也希望,市人民医院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对水乡中心医院倾囊相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双方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为水乡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希望市水乡中心医院要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推动理念、管理、技术融合,补齐短板弱项,加快医院发展步伐,为东莞水乡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全力支持、全力保障、全力推进,以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具创新性的思维来谋划和推动医疗集团的运行,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东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样板。”
南方+记者 欧雅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