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治理增效, 南海基层改变了什么 |活力新南海③

南方+ 记者

岭南9月,秋分过后依然骄阳似火。在佛山南海的广袤基层,干群干事热情同样火热: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从志愿服务到社区创熟,一项项工作有序铺排,推动基层善治走深走实。

今年,南海一体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推动十大方面33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其中,针对“政府干、群众看”的突出问题及其背后村社“权责倒挂”的根源,南海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推动“三生”空间合理布局,重构经济社议事决策制度;强化“一核引领”,促进“多元共治”,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

通过改革,南海现代化基层治理加速延伸到基层最末梢,不断激发基层发展新活力,城乡要素配置更加均衡,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城乡高质量融合不断深化,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阔步前行。

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标杆全面引领

走进大沥镇大镇社区,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两边、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小汽车有序停放在统一规划的停车场内。“社区对标高端城市化管理模式,自己做环境、服务、配套和管理。”大镇社区党委书记梁汉波说。

大镇社区是南海15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标杆村居之一。今年以来,南海以创建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示范标杆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居创建工作,努力把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居打造成展现“百千万工程”成效的“直观窗口”。在这个过程中,南海持续深化一系列改革,为基层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沥镇大镇社区是南海15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标杆村居之一。孙景锋 摄

大沥镇大镇社区是南海15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标杆村居之一。孙景锋 摄

针对土地碎片化利用导致城乡空间格局不成型、产业不连片不成带的问题,南海自2021年底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并在全省率先推出地券、房券、绿券“三券”制度,完善集体土地整备、混合开发、“毛地”入市等创新举措,推动土地置换腾挪、连片整合,加快构建城乡空间集聚新格局。

截至8月中旬,南海已完成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约1.6万亩,综合整治约5.8万亩,整备连片产业用地约1.3万亩,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并复垦复绿6341亩,新增耕地及垦造水田4280亩,集约农用地2万亩,建设12个万亩千亩公园,精细修复20个河心岛,初步实现建设用地更连片、农用地更整合、生态空间更优美的目标,有效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23年南海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1年)》,深入推进“种业+”计划;提速推进全域“塘改”,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做好水产、花卉、预制菜等特色农产品文章。此外,南海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举措,大力发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六大农业品牌,打造了全省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植入并集中连片动工的预制菜园,发布全国首个淡水鱼预制菜全产业链技术规范速冻调制鱼制品团体标准。

2022年底,西联社区完成500多亩“塘改”,养殖尾水要在过滤池净化处理后,再排出附近的外沙涌。戴嘉信 摄

2022年底,西联社区完成500多亩“塘改”,养殖尾水要在过滤池净化处理后,再排出附近的外沙涌。戴嘉信 摄

为促进村居、社区优质均衡发展,南海还持续深化区内精准帮扶,加快消除发展相对薄弱村(社区),对19个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低于3000元的相对薄弱村(社区)进行“一村一策”精准帮扶,打好“农业+文旅”组合拳,成功推动11个村(社区)跨过3000元水平线,力争今年实现薄弱村居“清零”,加快迈向共同富裕。

党对村社的领导全面强化

在狮山镇招大社区,自从推行“专职岗”成员值班制后,新招边经济社在今年3月仅用两天就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变更扣费账号资料的复印、填报、收集并上交,专职岗成员还自己动手粉刷路灯灯杆、划停车位,拿出更大的行动力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居民。

在南海,村(社区)与经济社“权责倒挂”的问题向来突出:一边是村(居)委会具备社会管理职能,但掌握经济资源较少;另一边是经济社掌握大量农村“三资”,但较少涉足基层管理。村社“权责倒挂”,往往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难以落地。

如何打破原有村居治理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南海创新重构经济社议事决策制度,探索打造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级管理新模式,以加强党组织对经济社一级的领导力和话语权。

具体来说,南海以“三引三管三提升”为思路推进基层治理改革。针对村社“权责倒挂”问题,推动全区222个涉农村(社区)所有经济社党支部委员、社委会成员纳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压实经济社服务管理责任。目前已将符合条件的6000多名经济社“两委”干部选用为“专职岗”,完成比例近八成。

为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南海持续推进“三资”服务管理改革,“三资”智慧云平台上线运行,实现资产审核立项网上竞投成交、合同备案签订等功能的应用,目前全区清产核资工作公示总进度超90%。在此基础上,南海鼓励集体经济探索公司化发展模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和职业经理人,重点经营公共服务类业务,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桂城凤鸣社区北区经联社率先成立公共服务运营公司,主要经营河道保洁业务。

为了推进经济社议事决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南海还对经济社议事决策制度进行重构,将经济社事项划分为重要事项、一般事项和日常事项三类,由经济社党组织负责人任经济社联席会议、经济社办公会议的召集人。在村(社区)一级,重要事项和一般事项必须经过村(社区)“两委”审议,并对议事决策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在经济社一级,着力拓展党组织参与决策的事项范围,并明确重要事项必须征求半数以上党员意见,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西樵,通过健全规范经济社一级议事规则,去年新田村改项目通过表决,将涉及经济社土地所有权转移至新田经联社名下,开发收益按各经济社土地面积占比分配,并由各经济社委托经联社进行后期收地、征地协议签订和用地手续办理。这一创新机制,明晰土地权属,保障各方利益,促进土地集约连片利用。

改革向基层最末梢延伸,还离不开队伍保障。为此,南海从0到1构建起经济社一级“组织设置、选用分离、议事决策、培养储备、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系统性机制,推动了经济社各类成员中的党员占比不断提高,更多经济社党组织班子成员被选用为“专职岗”,为党组织深度介入和全面引领集体经济事务议事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西樵镇新田村改项目所在地块主要是老旧厂房,涉及家具、五金行业。图为新田村改项目航拍(局部)。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供图

西樵镇新田村改项目所在地块主要是老旧厂房,涉及家具、五金行业。图为新田村改项目航拍(局部)。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供图

建设村社治理共同体活力全面迸发

成立于2017年的丹灶镇仙湖社区,近年环湖12个商住楼盘陆续建成交楼,仙湖氢谷作为氢能产业高地也在此布局,当地因此吸引了大量“新丹灶人”涌入。如何让邻里之间尽快熟悉起来?仙湖社区党支部从服务入手,激活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打造“星火驿站”党群志愿服务点,促进居民走出家门口加强交流互动。

仙湖社区正是南海基层的缩影。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刻重构南海的人口结构、产业形态和城乡面貌。由此也导致了外来人口比例超过户籍人口的“人口倒挂”村居日益增多,“陌生人社区”与社区公共事务增加、居民需求范围扩大、公共治理责任与日俱增。

为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南海各村居进行了积极探索。里水镇鹤峰村强化党建引领,探索以评促进、以教强村的基层治理模式,积极锻造目标一致、一呼百应、团结奋进的治理共同体,凝聚起了广大村民参与村居治理的磅礴力量,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村、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里水镇鹤峰村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村、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廖明璨 摄

里水镇鹤峰村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村、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廖明璨 摄

塑造相熟 互助的邻里关系,不仅让社区更有温度,还提升着社区的自治水平,让很多矛盾纠纷在无形中化解,降低基层社会治理成本。循着这个思路,南海在2021年就出台实施《创建“熟人社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在全国率先探索具有南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通过持续“创熟”,南海基层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在桂城街道,各楼宇中的骨干、热心居民、党员被选为住户依赖的“楼长”,依靠“楼长”带动小区居民全流程参与,俊雅花园成功推动59栋居民楼安装电梯;在里水镇,草场社区居民高富东牵头成立义剪队,带动10多位亲友入队,过去几年开展了过百场义剪活动。借力“创熟”,“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南海蔚然成风。

坚持“一核引领”,促进“多元共治”,“创熟”工作只是南海汇聚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协同合力的一个抓手。此外,南海高度重视培育乡贤文化,不断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乡风涵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杰初捐赠及认捐的慈善公益项目近6亿元,推动九江医疗、教育、敬老、乡村振兴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大沥乡贤林治平累计捐赠资金、物资超3亿元;桂城文化乡贤孔树花几十年时间寻访、收集、整理资料,助力叠滘历史文化传承……

今年以来,南海发布首届50名“南海新乡贤”名单,并持续开展一系列新乡贤巡讲活动,广泛传播乡贤文化,带动越来越多乡贤回馈家乡,凝聚起一批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

如今在南海,志愿者、新乡贤、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明显提高,党群携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撰文】林洛峰

■点击专题,查看更多

活力新南海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