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为在,不怕没柴烧!”华为做对了什么?

南方+

9月25日下午,备受期待的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业界首款柔性OLED平板MatePad Pro等多款新品。

华为发布会现场。

这场发布会受到高度关注,“华为发布会”相关话题“霸榜”微博等各大平台热搜。

刘德华的现身也让不少网友直呼“惊喜”,还有人“造梗”:刘德华为在,不怕没柴烧!

事实上,自8月29日Mate60 Pro“未发先售”以来,华为一直热度不减。尤其是对于这款新手机,尽管华为官方并未太多谈及其技术参数,但卫星通信、5G网速、麒麟9000s芯片等被网友热议,还有人将它称为“争气机”。

这场全民关注的背后,是华为这些年走过的艰难历程——

2019年,华为遭受美国无理打压、断供,国人替华为忧虑:“路在何方?”

4年后,Mate60 Pro等产品的强势推出,被视作“华为归来”的标志。

4年间,华为做对了什么?

华为Mate60 Pro开售。

“越困难,越兴盛”

“华为会越来越困难,但华为也会越来越兴盛。”

在9月21日晚间曝光的一篇访谈中,任正非如是说。

做困难的事,是华为的成功密码。

就以Mate60 Pro为例,这款手机一开售,最先上手的用户中,很大一批人不是忙着体验新机,而是忙着“拆机”。

很少有一款手机让国内外的“发烧友”、专业机构乃至媒体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除了神秘的芯片外,还有人关注到,华为已经造出全球首款实现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

9月3日,深圳,华为授权体验店内,Mate60 Pro展台挤满消费者。南方+ 王玮 摄

过去,卫星通信往往采用美国的海事卫星实现,费用高昂、天线粗大、设备笨重。如今,华为把一整套卫星电话塞进一台薄薄的手机里,其中的技术突破细节未获披露,但意义必定重大。

此外,这款新手机上,融合图形、多媒体、内存等技术,让操作系统更流畅的“方舟引擎”,由超耐摔玻璃、超坚韧机身和超耐用锦纤材质组成的“玄武架构”等技术亮点,也让大众感叹华为的“王者归来”。

能够集成这么多新技术,与华为一直坚持“做困难的事”密不可分。

任正非曾说,遭受美国打压后,公司不仅不混乱,反而是内部更加团结,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队列。

“抛开了束缚,我们更加胆大、勇敢地实现了更多的突破,有了领先的信心和勇气。为什么?因为我们正在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他说。

“解难题”,就是做核心技术攻坚。这件事投入大、风险高,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很多企业看来并不划算,甚至有人视为“自讨苦吃”。

多年前,华为决定启动自研芯片,就曾引发一片质疑,但华为坚持在真实使用场景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自研“麒麟”芯片是正确的。

不止是芯片——

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云底座,华为在整个系统的方方面面都在取得突破,一大批技术走向国产化。

最新推出的华为Mate X5,被称为“真全能满血折叠屏”,这背后是折叠屏各项核心技术的支撑。有人说,在折叠屏领域,华为早已进入了“无人区”。

华为Mate X5开售。图源微博

“解难题,做难事,行致远。”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的这句话,高度凝练了华为的行事之道。

“拉法尔喷管”里的用人观

拉法尔喷管,这个看起来很晦涩的科学词汇,任正非经常提及。

这是空气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火箭发动机就是一个拉法尔喷管,可压缩流体经过拉法尔喷管的挤压,喷出的气体扩张越大,速度越快。

“我们研发也是利用这个原理。边界确定了,只要员工愿意在这个边界内发挥作用,它的潜能是能发挥出来的,能量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喷发。”任正非说。

华为建立了10多万人的研发队伍,每个人“总能找到他发挥作用的机会点”,个人兴趣形成了强大的自我驱动力量。

这就是华为的理念: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而这,无疑是眼光长远的事。

今年7月6日,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进行气象预报的论文被刊载在《自然》杂志正刊,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华为论文登上《自然》。

华为论文登上《自然》。

更值得注意的是,论文的第一作者,竟然一位是2016年参加高考的年轻人。发表论文时,他加盟华为仅仅3年。

科学新星在企业冉冉升起,在中国,这还算是新鲜事,究其原因,是华为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以及数十年来雄厚的理论与工程技术积淀。

对于科学技术人才,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公司经营好坏,华为都予以充分保障。

任正非曾说:“对于长期研究的人,我认为不需要担负‘产粮食’的直接责任,就是去做基础理论研究。”

这种重视,帮助华为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是华为面对美国制裁“黑云压城”时,面对外界的忧虑或质疑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的底气。

美国制裁之初,就有员工在“心声社区”写下:

“对华为接下来的命运,我和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感到悲观,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焦虑。还有很多事在路上,我们还是会继续做好自己的事。”

做世界上“五朵云”之一

人工智能、类脑计算、云技术……今天,这些前沿科技早已不仅仅是创新企业发展的“命门”,更关乎国家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能否争得先机。

早在2021年,任正非在一次与华为部分科学家、专家、实习生的对话中就提到:“包括算法在内的根技术,对我们国家安全和国家进步来说都是必需的。”

“未来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算力的国家呢?完全可能。”

“如果作为第二算力的大国,承载基础算力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如何保证国家信息产业的安全呢?”

两年后,今年9月20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题为《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的演讲中回顾:

2013年,华为提出了All Cloud战略,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升级;2017年,华为宣布,要成为世界上的五朵云之一。

“如今,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华为云成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主流云厂商之一”。

孟晚舟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发表主题演讲。图源华为官方微信公众号

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动力。

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华为的算力支撑,助力了众多企业的发展。

以华为昇腾AI云服务为例,华为基于自有的国产化算力资源和生态,给国内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另一种选择,也有助于破解国外算力服务在国内供应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华为自身研发的盘古大模型,也在为更多行业提供新的选择:政务、矿山等行业大模型,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落在了实处。

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关于华为,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对于国产手机行业来说,华为全面回归带来的信心价值万金。

“从今年华为的产品发布节奏、产品数量以及出货量的增长看,可以说华为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得到解决,已经逐步开始回归。”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预计,Mate60 Pro的上市,有望重新激活我国智能手机市场。

9月3日,深圳,华为授权体验店外排队领取Mate60 Pro的订金销售用户。南方+ 王玮 摄

近年来,我国消费电子产业低迷。2023年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约6570万台,同比下降2.1%;上半年出货量约1.3亿台,同比下降7.4%。

华为的回归,给产业下游提振了信心。有分析师预计,今年华为手机的总体出货量,整体应该可以达到4000万—5000万部。

除了硬件,2019年8月首次进入公众视野、5年间高频迭代4次的鸿蒙系统和生态,也逐步显露“王者气象”。

自2012年启动研究,11年后的今天,在超过5000人研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鸿蒙迭代到4.0版本,系统总装机量突破7亿台。

华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我们在科学上要敢于大胆突破,敢于将鸿蒙推入竞争,鲲鹏和昇腾的生态发展与软件的开发决不停步……”任正非在最近公开的信中再次强调。

这不正是鸿蒙系统和生态能够生存或发展的关键所在?

正如任正非所说,要做到对未来科学的探索不停步,研发不停步,继续勇往直前。

华为的自主创新史,是中国致力于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

在一个又一个“华为”的努力下,在曾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高端制造等领域,中国人正奋力甩掉“卡脖子”的手,实现自由呼吸。

而对于华为本身,这个1987年在深圳南油新村成立、靠做代工起步的公司,正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期待着,它能够像苹果、谷歌、微软等一样,真正成为产自中国、享誉全球的世界品牌。

【采写】南方+记者 卞德龙 钟哲 许隽

【摄影】南方+记者 王俊涛

编辑 李静娴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