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创新科技集聚示范区(简称“中电创新示范区”)通过产业链生态企业组团的形式参与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链生态企业各自能力优势和协同效能,搭优台唱大戏。”深圳中电智谷运营有限公司总监万捷说,多次组织产业生态伙伴组团参加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的中电创新示范区的平台属性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发挥,也承载了集团战略布局与创新赋能的探路角色,同时也为集团其他城市公司提供了产业支持。
据介绍,中电创新示范区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在深圳华强北打造的科技创新综合体。目前包括中电智方舟、中电智谷和中电产城三个创新载体,进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服务,依托中国电子网信全产业链资源,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华强北创新动能,打造全价值链产业生态系统,支持中国电子网信生态布局并引领“中国电子第一街”产业转型升级。
着眼产业生态组团“唱戏”
据介绍,深圳中电智谷运营有限公司(简称“中电智谷”),由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光谷”)、中国中电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星徽创新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和武汉欧微优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设立,是一家以智能硬件与智慧产业、智慧创新融合应用为延伸的国际智能硬件创新创业集聚示范区。
“以今年的深圳、成都电子信息博览会为例,我们邀请了多家围绕高精度定位产业的创新企业组团,共同打造集展示、互动、体验和路演为一体的创新应用展示区。参与企业主要是涉及数据应用、产业标准制定、中间件、基站设备、终端硬件类型的企业及服务提供商,组成一个横向应用场景和纵向技术链条维度上完整的生态链和资源网络。”
万捷表示,从展台形式可以发现,生态链上的企业并不只做它们优势的部分,也不是什么都涉及,而是既突出其各自优势和特点,又能与合作伙伴形成协同合作的良性合作,做优做强,摆脱过往不断趋同的竞争力。这种同台竞技又合作的生态组团唱戏,已经成为中电创新示范区服务细分产业链伙伴的新模式,也成为每年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的新舞台。
以空间起点延伸服务触角
作为在市场化土壤中生存发展的企业,中电智谷以深具创新改革土壤的深圳为原点,聚焦产业运营和服务,主要服务大湾区创新企业;同时,支持创新产业走出去发展,并与全国其他城市公司协同发展,互促共进。
“企业和项目从入驻孵化,成长,再到离开是诸多产业空间的常态,尽管创新载体空间满载运营,但空间及其承载的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万捷说,中电智谷的目光并不仅限于园区相关企业和项目,而是把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按照产业关联度进行深度整合,在运营层面突破空间限制,放大并延伸业务及服务边界。
在万捷看来,如果把中电创新示范区展区看作一个舞台,要想把戏唱好,必然离不开产业与市场的匹配,而产业又需要从完整生态的角度着眼和入手,综合性的博览会越来越无法满足细分市场的要求,创新企业更需要在展会中遇到对的人。他说:“独角戏的唱法难以对产业形成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就是要把产业生态和系统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电创新示范区已连续6年携企业参展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今年增加了一个城市项目展示区,用来集中展示了中电光谷“一平台两方法论”的战略目标及“一城一法”的运营理念。展区将全国产业园区分布及长沙、武汉、佛山、重庆、贵安、莆田、深圳等城市产业园区情况做展示,旨在帮助企业充分了解,中电智谷可以合作的区域不限于大湾区,同时挖掘产业链上下游的潜在伙伴,促进企业与各方资源的深度合作,寻求助力企业成长和区域发展的机会,助力全价值链、产业生态系统的打造。
做既懂政府又懂企业的双面胶
“我们是与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机构,是双向链接的重要纽带,也是黏合政府和企业的双面胶。”万捷说,中电智谷作为中间角色对政企双方均有较深的了解,为政府和企业节省沟通成本,提高决策效率,这本身也是一种服务能力与竞争力。
万捷介绍,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资本是把双刃剑,有时会让企业出现信心膨胀和过于乐观的情况,从而产生误判。他认为,产业发展与成效重在养,招商是起点,却不是落脚点,重招轻养难以持续。
在他看来,创新企业和项目就像鱼苗,中电智谷依托中国电子强大的科研和资源池以及中电光谷产业园区运营的实力,帮助企业和项目在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水域,并帮助地方政府做好服务,优化水域生态。“我们是双面胶,将三方黏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体,做好产业项目发展的纽带和帮手,见证企业和项目壮大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万捷坦言道。
如今,进入产业园行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也多了起来,但要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也并非易事。传统的招商及空间销售模式的空间越来越逼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也日趋加重,竞争也更加内卷。不过,万捷认为,内卷就会倒逼行业分化,清晰自己的能力边界,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必须提升自己“养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实,获得持续的收获。
【撰文】邱永宽
【通讯员】余晴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