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将举行动工仪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馆,终于要从施工图、效果图走出,在东莞市中心广场变为现实。
新馆投资近8亿元,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总体规划由何镜堂院士团队操刀设计,将以“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为概念,建成一座有传统岭南文化地域特色的东莞文化新地标。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动工仪式前,南方+推出系列报道,带你全方位了解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本文让我们走进东莞市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回溯走过的近百年路程,读懂东莞为何要建设新馆。
岭南地区民间出资建设的第一家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邑中进步人士认识到一所近代化的博物图书馆对莞邑人民文化普及的作用。在众多莞人的努力下,1929年,东莞博物图书馆诞生了。
在新文化的影响下,邑中进步人士认识到一所近代化的博物图书馆对莞邑人民文化普及的作用,在众多莞人的努力下,1929年,东莞市博物馆前身——东莞博物图书馆诞生,成为岭南地区民间出资建设的第一家博物馆。一楼作为博物馆部,举办禽畜动物标本陈列,并有少量陶瓷藏品,开东莞文博事业之先河。
东莞市博物馆前身——东莞博物图书馆。
博物图书馆建成后,因经费与藏品不足而旷置了年余,1932年5月1日,博物图书馆开放。1932年至1937年,东莞博物图书馆收藏了众多乡邦文献,印刷代售了多本古籍善本,传承着东莞文化。
1938年10月,东莞沦陷,博物图书馆被日军占领,藏品遭到极大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博物图书馆曾简陋复馆并曾作过党员培训的场所,因经费不足,1949年至1959年十年间,博物图书馆归于沉寂。
1959年,东莞博物图书馆获县委拨款大修,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东莞县博物馆以征集文物、解决藏品问题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以及到各镇街、阮涌口估衣店及广州市文物商店设点收购文物,藏品得到了极大丰富。
位于现人民公园的东莞博物图书馆。
1973年,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一行到东莞视察,时任东莞县文化局副局长的房松青抓住机会、全力争取,促使故宫博物馆调拨了108件珍贵文物,其中陶瓷53件、玉器29件、杂项26件。
1994年,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东莞市博物馆对外开放。新馆楼高五层,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一至三层为公共开放区,设有服务台、临时展厅、专题陈列区、互动体验厅以及《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四、五两层为办公区。设有办公室、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考古与研究室和金鳌洲塔管理所6个职能部门,架构日趋明晰。
1994年建成的东莞市博物馆馆舍。
东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东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东莞人文记忆的殿堂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从1994年至今,东莞市博物馆各项工作蓬勃开展,承担起东莞市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以及市民素质教育、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当代文博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东莞春秋》基本陈列。
东莞市博物馆重视展览的策划和引进。1994年,东莞市博物馆举办了《东莞春秋》基本陈列,包括“岁月悠悠 蚝岗建村”“南越发展 东莞建郡”“经济繁荣 人才辈出”“抗敌御辱 迎接曙光”四部分,以景观带文物,以文物带历史的展示手法,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东莞500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成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
2012年,东莞市博物馆进行了基本陈列改造,推出《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并于2013年春节对外开放。《古代东莞》陈列由文明曙光、千年古邑、面向海洋、商贸重镇、崇文重教五部分组成,以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向观众讲述古代东莞的故事,透过人文的视角展现东莞古代文明的宏伟历史画卷。
《古代东莞》基本陈列。
东莞市博物馆坚持举办和引进档次高、类型全面的专题展览,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功能,观众反响良好。其中便包括《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历年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精品展》《土与火的文明——九江市博物馆藏陶瓷精品展》《马背上的文明——内蒙古游牧民族文物展》《金榜的故事——中国科举文化巡展》《丹青的故事――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东莞写生作品展》《花鸟草虫岭南韵——居巢居廉绘画展》等。
东莞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实践工作也成绩喜人。藏品数量逐年增加,文物保存环境改善,库房管理制度完善,文物鉴定积极开展,文物建账科学规范,藏品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东莞市博物馆藏品。
东莞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先后出版《居巢居廉画集》《东莞历代书画选》《东莞博物馆藏碑刻集》,挖掘东莞不为人所熟知的人文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东莞市博物馆与广东药学院携手科技攻关,利用保存在博物馆的两具距今约400年的古尸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湿尸塑化,使我国的文物保存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和革命性的突破。
东莞市博物馆藏品。
此外,东莞市博物馆打造文物鉴赏大讲堂,每年推出不同文化主题讲座,曾为东莞市博物馆传承文明、普及知识、资政育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品牌。
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的新馆
“完全抢不到票!”“这还是我认识的东莞市博物馆吗?”近两年,东莞市博物馆彻底“火”了——
自2022年起,东莞市博物馆每一场大型特展都成为文博界热门话题。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特展、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都登上“中博热搜榜”全国前十。其间,东莞市博物馆从未跌出过全国热搜百强博物馆,且排名屡创新高。
把特展打造成为“金字招牌”后,东莞市博物馆的名气从大湾区传到全国。展览一票难求、展厅观众爆满,成了新的日常。起初,东莞人还不适应它的走红;现在,人少才变成它的一件稀罕事。
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现场。何绮莹 摄
场馆火爆本是一件好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文化服务的“供不应求”。对于顶流国宝IP和市民空前的观展热情来说,这座1994年建成的馆舍显然有点力不从心。目前,该馆展厅面积为1200平方米,最大承载量仅为1200人次/日,几乎无法满足全国级热展的观众需求。
迈上“双万”起点后,东莞市博物馆一直以特展IP引领本地潮流生活方式,东莞市民对于优质文化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最大的呼声便是“再建一个新馆”。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早在数年前,东莞便开始谋划新馆建设。东莞清楚地知道,现有馆舍建成开放已有30年,馆舍面积不足、功能空间不合理、硬件设施陈旧滞后等短板日益明显,越发落后于周边城市同级博物馆,制约着功能的发挥。
同时,尽管东莞博物馆总数达到53座,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有10座,但仍缺乏一座高水平、引领型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来牵引“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2023年,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对东莞文化建设、文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建设新馆有利于东莞加强岭南历史文化展示,彰显和守好莞邑文化根脉。
乘着文博热的“东风”,东莞决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馆,以回应“双万”城市市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供给提出的更多元、更高质量的要求和期待。
据悉,新馆建成后,展厅建筑面积为12727平方米,展厅净面积约8900平方米。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相关公式计算,新馆年观众量合理限值为 80-100万人次,高峰限值为120万人次。
【策划】靳延明
【整理】马新杰
【设计】袁永平
【资料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