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刀剪:如何“二次创业”迈向价值链高地?|民营经济12行12问

南方+

开栏语

产业兴则城市强,民营经济在阳江产业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深入贯彻落实“民营经济31条”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南方日报、南方+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工商联、中国工商银行阳江分行联合策划推出“12行12问·阳江民营经济深调研”系列报道。

其间,遴选全市12个主要民营经济行业领域,并对不同领域有规模、有影响力民营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采访,直击产业重点难点,挖掘好的做法、创新故事,整理意见和建议,为行业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进一步坚定发展决心,在攻坚克难、向上突围中争先进位,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阳江人敢拼,凭一把“小刀”闯世界。

四十年前,从“打铁铺”式生产起家,夫妻、父子全家齐上阵,既是老板又是工人、既当技术员又当业务员,一步一步把“小刀”做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五金刀剪产业集群,产量约占全国75%,出口量约占全国85%

如今,五金刀剪已是阳江民营经济中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关联8000多家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近20万人。

当前,置身高质量发展新赛道,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也面临诸多新挑战:企业出口大幅下滑,产业升级转型缓慢……

如何突破挑战?阳江人思路很清晰,没有捷径,唯有深耕价值链,吹响“二次创业”号角,像四十年前一样以全新面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精神传承

拥抱变革,蓄势待发

二次创业,阳江刀剪底气在哪?

有人说,阳江刀剪最大优势是全世界产品最丰富的刀剪产业集群,在这里绝大多数产品类型都能找到。

技术、人才、产品等数十年积累,实力雄厚:在中国,聚集了张小泉、王麻子、十八子三大国内知名品牌;在全球,能为双立人等国际品牌代工。

有人说,有一种精神更弥足珍贵:不怕苦难,敢于拼搏,遇重大挫折而不气馁。

十八子博物馆,企业保留的“铁匠铺式”作坊,依稀可见当年艰苦奋斗历程;陈列的几十年来不同时期产品,也记录着产品和企业的不断变革之路,永无尽头。

为降成本、稳定货源,在十八子钢铁厂,更能感受到当年为解决原材料“卡脖子”难题时企业的决心。

谈起品牌的运作,十八子集团董事、总经理李积回说,要把控质量,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差异性,更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今天的地位。

1993年入行的陈世添,相信天道酬勤,从几乎一无所有的农村小伙经过短短几年打拼成为当地刀剪行业翘楚。23年前的一天,一把大火把多年创业心血几乎全部烧光,但凭借信用、强大的信心和毅力,从头开始,依然很快将其企业阳江市鸿丰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当地刀剪龙头企业之一。

面对出口下滑挑战,很多人依然坦然,因为他们已有相似的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跟现在一样面临国外订单萎缩、企业减员等危机。

他们相信,掌握规律,拥抱变革,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在“二次创业”路上定能突破瓶颈,再跃上一个新台阶。

2

思路换新

开拓国内外新市场

事实上,无论从民间还是官方,都在转换思路,满怀希望同心聚力出发拓展新市场。

内销,是许多以代工出口为主企业的第一选择。

不熟悉国内市场,铺设线下渠道时间来不及,品牌力弱,怎么办?拥抱电商,“电商换市”是许多企业的首要选择。

除与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合作,还成立电商团队,直播电商。一些企业还和电商大V合作,借助其影响力和流量,迅速打开市场,高峰时一天销量上百万元。

抱团拓展除欧美以外的新市场,则是一些企业家的新选择。

钟敏今年把将目标瞄向东南亚。钟敏是阳江市五金刀剪协会会长,也是当地刀剪领军企业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前几月,他和阳江一些企业家组团考察了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这些国家人口规模大,跟中国十几二十年前相似,市场活力足,国际大品牌关注度相对较弱,因此有较大成长空间,很适合开拓品牌业务。

然而,新市场品牌业务是一项全新商业模式,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借电商输出品牌和销售,仍是首要选择。说干就干,近期钟敏成立了跨境电商部门,在珠三角网络了一众电商“高手”专门拓展国外市场。

3

开拓新市场,何其难。阳江官方也意识到企业遇到的问题,并作出了诸多努力。

去年12月举行的21届中国(阳江)国际刀博会上,阳江首次拓展了跨境电商新领域,打造国际、国内两个“云展厅”;今年6月,五金刀剪主战地阳东区启动了跨境电商对接会;即将于10月中旬举行的22届刀博会,更加凸显“国际化”,届时将有欧美工商会组织的国际采购商团、“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成员国商协会代表参会。通过这些动作,阳江期望搭建面向全球的优质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五金刀剪产品和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

针对刀剪行业造假和恶性竞争现象,当地相关部门加强了整治,今年还启动了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规范整顿市场,有效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代工出口业务不能丢,这是刀剪企业家们的共识。近些年,印度、越南代工逐渐成长起来,有一定规模,更有人工、关税低优势,但阳江业内普遍认为,借助产业链优势,阳江五金刀剪在综合实力上仍有竞争优势。

4

品牌闯关

向品牌要市场要利润,已有榜样

对阳江代工企业来说,无论内销还是拓展新市场,需要品牌闯关。

品牌“诱惑力”巨大:一把中高端小刀,为欧美市场代工普遍二三十美元,国际巨头贴上其品牌后可以卖到数百美元。要实现这一步,提高阳江在全球刀剪产业链的价值地位,掌握一定定价权,品牌输出这一步终究需要迈出。

广东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很早就迈出了这一步,自主品牌“TUO”“KIZER”已在美国中高端刀具市场占有一席之位,其高端小刀售价为80至200美元,同类型刀具利润是代工的2倍。

拓展海外品牌业务,开局并不顺,首先遭遇的是信任危机,“在他们认知里,我们只能做低端产品,哪怕原材料从欧美进口,甚至来自同一家钢厂,一开始认为我们产品是假的。”拓必拓高级合伙人、副总经理梁启帆说,打开市场艰难,加上前期投入大,品牌业务早期并不赚钱。

但持续十多年的坚持,拓必拓与全球100多名设计师合作,许多设计师在户外刀圈子里有一定名气,还有自己的粉丝。最终,拓必拓以远超国外大品牌的多样化产品优势,满足个性化设计需求,受到国内外年轻人喜欢,也在美国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即使在今年不利的贸易环境下,其品牌业务实现了增长,且销量占了该公司出口总量的八成。

5

为布局品牌业务,2021年钟敏斥巨资,经过385轮竞价,收购了老字号品牌王麻子。

此前,钟敏主做代工,涉足品牌运营后,他发现与代工属于两个完全不同领域。代工把产品做好就行,但对品牌来说,产品只是基础,最关键是要清楚产品在市场的位置,决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我们花800万找专业公司用半年时间调研,根据调研打造产品,还成立跨境电商部门。”

“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做。”正是在此理念下,钟敏进行了企业改革,自己发挥优势主管生产,王麻子品牌独立运营交由职业经理人操盘,“我们广州营销公司,平均年龄26岁,开业三年,我就去过一次。”

和钟敏一样,为更好地进军全球市场,拓必拓也建立起了合伙人和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还重点推行股份制激励政策,通过股份激励,留住中高端人才,吸引一些关键环节的人才加入,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

向品牌要利润、要市场,钟敏和梁启帆坚定地认为,这些付出值得。

6

效率破局

降本增效,迈向自动化数字化之路

一把好刀,配上一个响亮的品牌,价值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但要制造一把好刀还得靠制造装备。和其他制造业一样,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摆在许多刀剪企业前面的一项重要课题。

遍访刀剪工厂,南方+发现阳江刀剪企业整体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并不高,不过已有企业走在了前面。

美珑美利集团新基地的一个冲压车间,已使用了先进的自动化冲压机器人设备,这里人很少,噪声很低,每秒可精准出品一把银色刀坯,一台可日产5万把,效率是传统冲压机床的10倍。据悉,一台传统冲压机床需超10人逐项操作,且噪声很大,一台日产仅5000把。

张小泉自动化步子迈得更大。其阳江制造基地已投产了三条自动化生产线——下料、水磨、开刃均为行业首创,在开刃工序,有更科幻的机械手臂,实现完全无人制造;不仅如此,已通过“智能中枢”实现数字化管理,检测生产环节用料数量,减少损耗,降低成本。

7

钟敏今年在阳东区落地的王麻子新智造基地,也将全面拥抱智能化,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应用在新基地的生产、管理中,开设焊接、开刃、包装等多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

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核心目的什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物料流转,简化流程,增强产品的精确性和标准性,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效果。

需要正视的现实是,一把刀从钢材到产品成品,需要数十道工序,各个工序所需时间不一样,且产品样式太多,很难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也不划算。此外,中小企业特性也决定了大量企业在设备改造上的动力不足。

阳江市五金刀剪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瑞华认为,可以在关键环节突破,并通过技术持续更新不断降低设备成本,以适应工厂实际需要,其研究院研究的一些设备已经从上百万降至10多万元,并在其孵化的生产线上投入使用。

较早切入自动化设备领域的阳江市鸿丰实业有限公司,很多年前全国首创的数控刀剪曲线砂带磨床,经过不断更新,使用范围广,能满足剪刀、菜刀、斧头、长剑、指甲钳、眉镊等产品加工,相当于传统机械设备4台左右效率,目前该设备已在阳江200多家刀剪企业中应用。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负责人提醒,企业需根据自身发展定位,而非盲目自动化智能化。

“国际上大品牌自有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优点是产品便于复制,企业规模大,但缺点也明显,产品相对单一。”阳江市美珑美利集团董事总经理谢兆星认为,阳江刀剪产业集群产品类型丰富,以多样化取胜,基本能满足欧美大多市场需求,也正是此优势在全球建立起不可替代地位,自动化和多样化并举才是高质量发展关键。

他说,全球有欧美一类规模较大的品牌刀剪企业,也有日本等国家小而精、小而美作坊式企业,“阳江刀剪企业则要找好适合自己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路子。”

8

抢抓机遇

完善产业链,向高价值突破

一家常青的企业,变革永远没有尽头。在阳江刀剪四十多年道路上,许多企业已经历过,而且越向高处走,遇到的困难越大,但闯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

在向中高端领域突破中,拓必拓遭遇到了“卡脖子”难题,尤其是高端粉末钢材以前靠进口,不但贵,还不能保证货源稳定,什么时候发货,什么时候有货,国外厂家说了算。

近年,拓必拓和多个机构联合研发的“国产粉末冶金大马士革马氏体不锈钢”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一举打破了高端粉末钢材进口垄断的局面。其高端粉末钢M390钢材已实现量产,性能与国外标准持平,成本也由原来进口的七八十万元一吨降低了一半。

阳江也在努力增加刀剪基础研究实力。很早以前,阳江落地了五金刀剪技术研究院、合金材料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而且和当地一些企业在材料、热处理工艺上合作取得了不错成果。

阳江市五金刀剪技术研究院自研的熔覆刀在业内已小有名气。该院院长张瑞华介绍,其初始锋利度和锋利持久度数值大幅度超越德、日知名品牌。还应用到304不锈钢,开发出304铜抗菌不锈钢激光熔覆刀产品,锋利度是现有国家标准的10倍,锋利持久度至少5倍。研究院还孵化成立了广东聚成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加强成果转化。

其实,业内有一个普遍观点,材料乃至工艺从原理上也不难突破。问题在于,阳江五金刀剪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也不大,上亿元的或只有10来家,带来的结果是:行业工资水平不高,很难吸引到各类高素质人才加入,遇到“卡脖子”环节,许多企业不愿或无力投入,或投入资金分散,很难快速实现全面的技术和部分工艺上的突破。

很早的时候,十八子集团建立了自己的钢厂,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许多企业负责人认为,时过境迁,全国钢材供应链相对完善,单个企业再独自建厂无必要,但从产业链角度看有必要建刀剪用钢材生产线。

刀剪用钢材为马氏体400系不锈钢,与建材、化工、医疗等奥氏体钢材不一样,国内钢材市场所占份额很小,一些大钢厂生产该类钢材,但产能在所在钢厂占比较小,虽能满足需求,一些刀剪特种钢材的研发投入却不充分。

业内预测,阳江一年刀剪用钢材最少38万吨,可以支撑建厂需求。他们期望,通过建生产线,更靠近终端市场,便于满足消费需求,并借此整合研发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成果共享,促进阳江刀剪产业材料、工艺等整体突破,也能降低钢材尤其是中高端钢材成本。

在8月24日召开的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阳江明确打造“4+4”支柱产业,其中五金刀剪列为改造提升的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据悉,近期阳江还组织刀剪企业多次座谈,谋划深耕产业价值链,试图建立发展共谋、质量同升、利益共享的产业联盟,推动五金刀剪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五金刀剪产业作为阳江民营经济的“领头羊”,使命在肩,未来可期。

9

中国工商银行:

金融赋能阳江五金刀剪

近年来,工行阳江分行一直坚守初心本源,坚决扛起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坚持自身高质量发展与支持阳江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紧密融合。

该行根据阳江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结构,把制造业金融服务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聚焦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瞄准五金刀剪全产业链各环节发力,优化升级五金刀剪客群金融服务体系,推出e企快贷、经营快贷、粤科e贷、技改贷等拳头产品和企业管家云全网络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力度,助力阳江五金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以来,该行累计向五金刀剪行业发放贷款超13亿元。其中2022年累计发放超6亿元,2023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超4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五金刀剪行业贷款余额5.2亿元,比2020年末增加2.3亿元。

接下来,工行阳江分行将围绕五金刀剪企业的金融需求,加快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的触达面和覆盖面,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度,为推动阳江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工行力量。

【策划张文彤 严石 杨世华

【统筹】赵强

【采写】陈步上 梁志成

【图片】受访者提供

【海报设计】麦瑜瑜

编辑 魏楠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