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开播】高修安讲24节气·秋分——秋主肺 宜平补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订阅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秋分分为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二|十|四|节|气|秋|分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秋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二|十|四|节|气|秋|分

《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过了秋分,气候将由热转凉,天地间阳气渐退,阴寒渐生,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对人体影响十分明显。因此,“秋分养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新病滋生、旧病复发,避免“多事之秋”。秋分的总体原则是养阴防燥、调理阴阳。

适度“秋冻”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秋分是自然界阳消阴长的“分水岭”,习习秋风虽然宜人,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伤风感冒等疾病。因此,年老体弱、妇女儿童人群更要及时地增添衣物,防止秋寒伤人;而对于大部分健康人群或者青壮年,则不必过度穿捂,只需要少量增添衣物即可,防止衣服过厚导致大量出汗,损伤人体阴液和阳气,违反了秋日人体“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

起居适宜

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要顺应“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节气规律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杜绝熬夜,以顾护自身阳气,避免“秋乏”的产生;多走到户外,进行多种体育锻炼,如登高、散步、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但是各种运动均应适度,避免劳累、大汗而损伤自身阳气,也要保护关节,避免运动量过大而引起关节损伤。

调畅情志莫悲秋

秋分过后便是深秋,花木凋零,凉风萧瑟,容易使人产生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消极状态,属“季节性情感障碍”。其实,五行中,秋对应金,“金曰从革”,“革”就是变革的意思。萧萧秋风卷起落叶,让人感受到肃杀之气,所以《黄帝内经》提醒我们,此时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情绪属于意识上的“正善治”,是精神养生,比饮食、运动都重要。

二|十|四|节|气|秋|分

秋之天气,燥邪当令,秋燥贯穿于整个秋季。时至秋分,代表着晚秋的开始,气候由热转凉,故多以“凉燥”为主,除了遵循“燥者润之”的基本原则之外,更要注重“温润濡养、酸甘养阴”的理念。我们可以多吃温润之物,如蜂蜜、芝麻、核桃、银耳、百合、山药等,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酸甘之品,如葡萄、苹果、石榴等水果,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内燥加重。

二|十|四|节|气|秋|分

01

百合红枣杞菊粥

百合15克、炒薏苡仁30克、炒山药30克、大枣10枚、杭白菊10克、枸杞15克、大米100克。将百合、山药、米仁、大枣(去核)洗净后与大米共同煮粥,熬煮成熟后,加入杭白菊与枸杞继续熬制数分钟后即可。可调补脾胃、滋阴润燥、平肝明目,适用于口眼干涩较为明显的干燥综合征、非免疫性相关性口干症的患者。

02

川贝桑叶酿雪梨

取雪梨2个、桑叶10克、薏苡仁15克、糯米15克、甘蔗一节。雪梨上1/3处横切,掏出梨核,过沸水后沥干,将桑叶、糯米、甘蔗放入梨肚中,覆以川贝,盖上梨盖隔水蒸炖1小时。可清热生津、润肺止咳,适用于虚劳、肺热所引起干咳、久咳的患者。

二|十|四|节|气|秋|分

秋分经脉养生的总体原则也是围绕着调平来做。重在取任督脉、与金气相通、培土生金的法则。

中府穴

中府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募穴,募穴结聚了五脏六腑之气,该穴接近人体的肺脏,可以内通肺气,具有宣肺止咳平喘、清泄肺热的作用,同时该穴是肺经和脾经交会穴,因此按揉这个穴位亦可以补气健脾。

肺俞穴

肺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为肺之背俞穴。所谓的背俞穴,就是将该脏腑的气机输注在背上的点,反应了脏腑气血的盛衰,所以肺俞穴不仅是补益肺气的要穴,同样也是治疗肺脏病变的首要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痰多鼻塞,亦可治疗盗汗潮热,皮肤瘙痒。

足三里

足三里是养生的要穴,在各个季节养生和疾病防治中,足三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脾胃是人体内的“后天之本”,补益脾胃就是维持人们的健康,在秋季的时候,点按、艾灸或针刺足三里,有助于胃气的生发,同时还能通经活络。

太冲穴

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是肝经上的“消气穴”,。秋天属金,五行中金克木,所以肝气会受抑制。我们常常会“伤春悲秋”。秋天的到来不免让人产生一些惆怅的情绪。因此,当感到烦闷、焦虑甚至想发火的时候,可以用拇指指腹推按双脚背部的太冲穴各3分钟,胸中的怒气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神门穴

神门及神志出入的门户,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有很好的安神效果。“使志安宁”、“收敛神气”都可用此穴,以达“缓秋刑”、“使秋气平”之功。可治疗失眠健忘、心烦惊悸等神志方面的问题。

【名医介绍】

高修安 主任中医师

中医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会长,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2015年被佛山市人社局、市卫计局评为首届“佛山十大名中医”;201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选为“广东省名中医”;2018年被评为我院“首席医学专家”;2019年获得“佛山市名医”称号。2021年获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2022年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来源:中医科

编辑:宣教科全媒体编辑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