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青年力量!你支持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南方+

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制作漫画、海报、宣传片等产品,打造文创品牌;化身乡村绘画师,尽情挥毫,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今年7月以来,多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基层一线,紧扣地方实际,发挥专业所学,在广袤大地上探索了不少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推出“万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下基层”系列报道,聚焦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对突击队在基层一线的典型做法进行集中展示,介绍突击队如何帮助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该系列累计推出5期报道,介绍了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伍,展示了南粤青年投身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创新做法的青春力量。

👉第一期 点赞青春!你最喜欢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第二期 优秀!快来为你喜欢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打call

👉第三期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集合!你最支持哪支队伍?

👉第四期 青春建功!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最得你心?

👉第五期 青春有力量!快来为这些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点赞

本期精心挑选15支优秀实践团队,快来为你喜欢的团队点赞吧!更多的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继续上线,敬请关注。

15支优秀实践团队,为你喜欢的队伍点赞! 中山大学“连”动未来实践团 广东工业大学“科技助农展蓝图 珍珠马蹄开新卷”乡村振兴实践团 华南师范大学“激活戏曲文化魅力 萃取汕尾艺术精华”暑期实践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热心助农 冷链兴乡”实践团 广东财经大学“丹江新农”队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心朝阳实践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筑梦乡村墙绘实践团 湛江科技学院栀阳实践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青骑兵”小画家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广东海洋大学南珠先锋实践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芋”后春笋实践团 南方医科大学滃江绘“李”衣实践团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靖新设计”社会实践团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竹匠智能实践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植保无人机飞防实践团 提交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

中山大学“连”动未来实践团

整合多学科力量,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马蹄里有大学问,做饼干也能写论文。”实践团成员汤璇笑着说。实践团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聚焦结对共建的连州市丰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整合包括地理规划、生物学、人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资源力量,建设一支“跨院联合、通专联合、优势整合”的贯通式、一体化联合突击队,包含11支校级青年突击队、近300名师生。

“连”动未来实践团开展实践活动。

突击队从“规划先行-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保鲜-文化赋能-电商推广-旅游带动”等全链条进行谋划和推动,成立中山大学·连州工作站,助力丰阳镇农文旅高质量发展。

经过持续努力,实践团帮助当地完成了“区域产业、旅游发展、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五个领域十种类型的规划设计成果,建立了丰阳村史馆,研发出马蹄风味纤维饼干、马蹄炖鸡汤预制菜等产品,打造了电商直播“数字人”。

阳江市海陵区闸坡镇

广东工业大学“科技助农展蓝图 珍珠马蹄开新卷”乡村振兴实践团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拿起捞网、卷起裤脚、赤脚下田,听着耳边拖拉机的轰鸣声,一颗颗如珍珠一般的马蹄被打捞起……

今年暑假,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科技助农展蓝图 珍珠马蹄开新卷”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阳江市海陵区闸坡镇,通过实地调研与亲身实践,了解当地珍珠马蹄产业发展情况。

队员们调研珍珠马蹄产业发展情况。

针对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团队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对农业生产精确控制,力求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团队还针对珍珠马蹄的特性,探索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商超+消费者”的新模式,助力产业发展。

汕尾市多个乡镇

华南师范大学“激活戏曲文化魅力 萃取汕尾艺术精华”暑期实践团

举办公益集市,让市民体验非遗文化

今年暑假,实践团走进汕尾市,探寻汕尾文旅发展情况与非遗戏剧现状,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青年力量。

为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现状,团队成员们通过多种方法展开调研,完成4场电话采访、8场线下座谈、9场实地走访和若干场街头采访,整理10万余字材料,撰写10份田野笔记,撰写的调研报告达2万字。

公益集市现场。

完成调研后,实践团启动线下实践试点。团队联合当地有关部门,举办“汕尾有戏 音你而起”公益集市,为戏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寻找答案,以实际行动助力汕尾非遗戏剧保护与传承。

公益集市活动共设置4大板块、8大摊位,涵盖互动展演、理论竞答、手工体验、文创展销等多种呈现形式,为到场的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热心助农 冷链兴乡”实践团

“互联网+科技”为特色产业赋能

近年来,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将生态农业与红色教育、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但实践团成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还存在品牌建设不够、产品知名度小、带动力弱、产品供应链不完善等短板。

实践团队员们进行直播带货。

“希望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为鳌头镇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方法、新路径。”实践团队长庾昊说。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模式,开展了以“冷库冷藏”为核心的农技下乡、以“文创设计”为核心的文化下乡、以“直播带货”为核心的助旅行动,为当地特色产业赋能。

实践团还结合实际,挖掘鳌头镇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农业栽培技术、农产品冷库保鲜、农产品电商推广、文创IP设计以及特色研学路线规划等服务,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升级,助力鳌头镇“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

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

广东财经大学“丹江新农”队

用镜头讲述火龙果产业发展故事

塘村的火龙果全程生态种植、珠垌村的富硒水稻金黄饱满、仓新村的芋头长势喜人……在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实践团调研发现,当地农特产品品质优良,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知名度不高、受众市场有限。

“丹江新农”队进行调研。

破除困局的重点,是加大宣传力度。团队为织篢镇设计了镇内首个logo图标、拍摄农特产品宣传视频、协助运营织篢镇官方抖音账号,并搭建了镇级抖音营销平台。

团队成员以“织篢印象”为主题,聚焦人物日常生活,用“镜中镜”等拍摄方式,以当地方言为特色,讲述织篢镇各村故事,吸引短视频受众的关注。

汕头市潮阳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心朝阳实践团

将传统美食“端”上新媒体平台

潮汕,一个因美食而闻名的地方。美食家蔡澜曾说过:“食在广州,味在潮汕。”在汕头市潮阳区,街头巷尾的小吃店,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学生吴悦不由得感慨道:“此言不虚!”

在实地走访中,实践团发现,代表当地特色的美食鲎粿,在宣传上还不够,难以像其他潮汕美食一样“出圈”。基于此,团队对鲎粿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食材特点等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现场参与制作。经过讨论,团队决定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对鲎粿进行“包装”。

医心朝阳实践团开展调研。

“因为你们的宣传报道,店里这两个星期的客流量翻了好几倍。”商家陈先生说道。通过新媒体宣传,半个月下来,“带货”效果明显。目前,该团队发布的鲎粿相关内容累计观看量达上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一潮汕地区的传统美食。

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汶塘村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筑梦乡村墙绘实践团

化身乡村绘画师,创造农耕文化精品

实践团师生化身乡村绘画师,来到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汶塘村,围绕党建文化、二十四节气、当地特产、民俗文化、乡村生活等主题,开展多彩乡村墙绘,创作农耕文化精品,助力生态旅游发展。

队员们开展多彩乡村墙绘。

本次墙绘实践点在汶塘村,该地不仅毗邻古龙峡、太和古洞等旅游景区,而且物产丰富,粉葛、山药等特色农产品广受欢迎。团队师生经过充分调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设计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为汶塘村设计了30余个墙绘方案。

在此基础上,团队顶着酷暑,高效完成500㎡左右的墙体彩绘,为汶塘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贡献青年力量。

湛江雷州市

湛江科技学院栀阳实践团

打造动漫IP,传播非遗文化

“原来雷剧还挺好看的!”观看雷剧表演后,栀阳实践团队员戴东生感慨道。

初到湛江雷州市时,团队对雷剧的直观感受,还局限于网络上为数不多的视频资源。通过多天走访调研、观看雷剧现场演出等方式,栀阳实践团发现,雷剧当前的传播形式与表现形式存在片面性。为此,实践团提出了助推雷剧文化创新的方案。

栀阳实践团队员调研雷剧发展情况。

团队以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陈瑸故事”为着力点,在村中以墙绘形式开展宣传,并制作动漫IP“雷宝”,用以打造具有创意性和吸引力的雷剧相关文创产品。同时,借助多个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雷剧的知名度。目前,相关作品浏览量超5万人次。

茂名高州市宝光街道曹垌村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青骑兵”小画家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化身小画家,为乡村穿“新衣”

绿油油的稻田、肉多核小的荔枝龙眼、层峦起伏的山涧……初到茂名高州市宝光街道曹垌村,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映入了实践团成员郑金桐的眼帘。

“青骑兵”小画家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队员进行墙绘。

通过走访调研,团队发现,曹垌村文化广场和村委会后墙由于常年外露,长出了苔藓,而且部分变黄发霉,与美丽的田园风光格格不入。

“高州是荔枝之乡,我们可以画荔枝”“宝光街道有宝光塔,我们可以利用起来”“还可以融入‘百千万工程’的元素”……确定方案后,团队成员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墙绘内容,并迅速投入约350㎡的墙绘工作中。

出发天没亮,回到已傍晚。实践团拿起画笔,化身小画家,用一双双巧手,将美丽乡村景色描绘在墙壁上, 为曹垌村穿上“新衣”。

湛江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

广东海洋大学南珠先锋实践团

推广海水珍珠贝良种良法,让南珠熠熠生辉

流沙湾海域,波光粼粼的海面下,吊养着一笼笼珍珠贝。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地出产的海水珍珠,有着很高的品质。“浑圆凝重,光泽度强。”这是广东海洋大学2022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林雨静初见南珠时,最直观的感受。

南珠先锋实践团深入车间和渔排,调研海水珍珠养殖的痛点难点,通过发放技术手册、开展技术宣讲、应用示范等形式,为养殖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助力海水珍珠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珠先锋实践团队员与珠农交流珍珠养殖情况。

实践团聚焦海水珍珠产业“卡脖子”问题,推广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新品种和“海选2号”新品系,良种覆盖率超过了65%;推广流沙湾“内湾+外湾”接力育珠模式,育珠贝成活率提高了50%;推广秋季植核育珠模式,规避台风风险,提升产业防灾减灾能力;推广育珠贝附着物生物清理技术,育珠贝存活率提高了7.5%,并节约了人力成本。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阳陂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芋”后春笋实践团

“互联网+”畅通种销体系,助香芋增收

“这一片香芋都是我家的,有五六亩……”走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阳陂村的田间地头,刚忙完农活儿的村民正在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介绍着郁郁葱葱的香芋田。

桂头镇是平原镇,种植面积大、光照充足,拥有天然山泉水灌溉,这里产出的香芋,丰硕饱满、肉厚质优,但却面临着价格较低,走不出去的痛点。实践团走访了解到,销售渠道单一、宣传途径受限等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团队运用品牌营销专业知识,将当地瑶族刺绣、歌舞等特色文化融入香芋产业,策划“新农人计划”主题直播,借助“互联网+”畅通种销体系。

“芋”后春笋实践团调研香芋产业发展情况。

团队还有效聚集高校和校友平台等多方资源,助力当地村委联动240位农户进行集体生产、成立12家香芋种植产业合作社,为香芋产业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蓄势。“我们将打造‘香芋+瑶族文化’的独立IP,通过O2O模式逐步打通多平台推广渠道。”实践团成员说。

韶关市翁源县

南方医科大学滃江绘“李”衣实践团

发挥绘画特长,为三华李“穿上潮衣”

今年盛夏,韶关市翁源县漫山遍野的李树呈现丰收的喜人景象,红彤彤、沉甸甸的三华李挂满枝头,果熟飘香迎佳客。这样的美景,给南方医科大学2020级麻醉学专业学生邓明璐留下了深刻印象。

滃江绘“李”衣实践团队员进行文创设计。

有了好果,还需要好的包装与宣传。通过对话企业销售负责人,实践团成员摸清了翁源三华李遇到的推广难题。团队经过讨论交流,决定发挥成员绘画特长,为翁源三华李“穿上潮衣”。成员们通过打造卡通形象、绘制漫画、设计新包装与一系列文创产品,助力翁源三华李更大范围推广,进而打开销售新局面。

“翁源三华李新IP的打造,在展示翁源正宗三华李品质优势的同时,使其形象现代化、特色化、活力化。”实践团成员说道。

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靖新设计”社会实践团

设计文创产品,助推古城文旅发展

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滨海古镇,迄今仍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代古城墙遗址,并入选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焦助力靖海镇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团队以“好运靖行时”为中心主题,确立了开发系列特色文创产品、打造靖海英歌舞IP形象、制定靖海文旅路线图、拍摄靖海文化旅游宣传片四个重点方向。

“靖新设计”社会实践团开展调研。

团队成员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把艺术美学融入当地特色,进行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将插画应用在明信片、邮票、日历、帆布袋等物品上,让人们在生动形象的文创产品中直观感受靖海的文化魅力。

随着文创产品、文旅视频、文旅路线、英歌IP系列主题的深入宣传推广,靖海镇的知名度得以提升,更多人了解到这座滨海特色古镇,有力推动靖海镇文旅高质量发展。

肇庆市广宁县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竹匠智能实践团

推出智能设备,助竹农增收

肇庆广宁有悠久的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在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实践团走访竹制品厂,与企业、竹农面对面交流。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发现,传统的竹子加工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竹农在手工操作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技术水平不够高,往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这些问题,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导致竹农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竹匠智能实践团队员调试设备。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推出竹产业链前端增收加工设备。设备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竹子快速切割、打磨等工序。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设备不仅提高效率,还能够降低竹子的损耗率,提高产品质量。

除了提供加工解决方案,团队还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竹农的需求和困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和改进,为竹农传授加工知识和技能。

湛江市遂溪县港门镇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植保无人机飞防实践团

无人机搭载智能“花洒”,提高喷洒效率

“再也不用忍受蚊虫叮咬,去喷洒农药、照看农田了!”看着植保无人机飞过田间地头,湛江市遂溪县港门镇果农李先生说道。

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团队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往返实验室与基地研究等方式方法,经过130多次试验,突破技术难关,设计出离心式电动喷头。这一智能“花洒”,实现360度全覆盖喷洒,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实践团还进行了50多次田间试验,设计出镀膜灯罩,实现24小时全天候作业,帮助种植户降低运营成本,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作业效率和亩产值。

植保无人机飞防实践团进行植保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建立了“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云鸽科技项目实践基地,首创经济与粮食作物的飞防作业标准,成为湛江地区作业示范,并形成了“一站式”农事服务方案。自2019年以来,团队建立了21个飞防服务站,覆盖全国8个省,累计节省农业投入成本500余万元,为困难农户实施免费飞防服务2530亩,培养飞手超1000人。

【文字】南方+记者 汪祥波 陈理 李秀婷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婷婷 李静娴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