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改革为何历久弥新?3代人讲给你3个故事

南方+

06:33

那场改革为何历久弥新?3代人讲给你3个故事

改革开放45年,你对哪个时光片段印象最深?

1978年,面对国营工业企业效益低下的困境,清远率先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成为地方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穿梭45·身边故事会”首场活动上,老中青3代嘉宾,现场讲述了与“清远经验”相关的故事。

重温改革历史,传承改革经验,激发改革动力。

3代人,3个故事,3个不同维度。在讲述中,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徐徐展开。

亲历者:

多超多提、多劳多得

清远市委原书记梁戈文,是“清远经验”的亲历者。

1978年,清远氮肥厂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改革时,梁戈文正担任清远县委新闻秘书,还是个年轻小伙子。

当时,他参与撰写了关于这场改革的调研报告,见证了改革从开始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工业管理比较落后,企业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作为当时清远县规模最大、工人最多的工厂,清远氮肥厂亏损数字年年上涨。

1978年,借全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东风”,处于困境中的清远氮肥厂召开了讨论大会。经过讨论,氮肥厂上下一致同意,通过改革奖励制度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后来,有人借鉴“洲心经验”进一步建议:可不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抽出部分作为奖金发给工人?这就是“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奖励试行才几天时间,厂里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当月就扭亏为盈。

“不吃‘大锅饭’,多超多提,多劳多得,大家更有劲儿了!”梁戈文正是在这一期间前来调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调研报告。

观察者:

一小步、一大步

省国资委党建工作处处长邓赛,是“清远经验”的观察者。

清远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曾面临各种非议与争论,甚至一度被叫停。但清远县委义无反顾,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坚持改革不动摇。

1980年夏天,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来到清远氮肥厂调研,充分肯定了“清远经验”。

1980年7月29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发文批转清远县关于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指出“清远经验”是一种大胆的、可贵的尝试,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

1981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各地推广“清远经验”,搞好县(市)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到1981年底,全国有363个县和小城市学习“清远经验”。至此,“清远经验”这张“地方粮票”变身“全国粮票”。

省国资委党建工作处处长邓赛一直从事国资国企改革政策研究工作。他认为,广东国企改革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

而清远国营企业率先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率先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清远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可以说,清远改革的一小步,推动了广东国企改革的一大步。”

践行者:

时光穿梭、历久弥新

清远市连樟村党总支委员陆国威,是新时代“清远经验”的践行者。

陆国威是一名“90后”,也是土生土长的连樟村人。小时候,家乡的贫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然而,长大后前往广州求学工作,他的心里始终惦念着那块生养他的土地。

幼时听大人们讲述过的“清远经验”故事,在陆国威心中不断燃起改革创新的勇气。

“当年,连‘大锅饭’的状况都可以改变,如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行动起来?”

2017年,陆国威回到家乡,选择成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树立起“党建+X”的工作理念,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激活了贫困村“一池春水”。

陆国威清楚记得,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连樟村视察时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这句话被刻在连樟村广场的巨石上,成了连樟村人心中最暖的记忆,也是陆国威和乡亲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

经过这五年的奋斗,连樟村从一个省定贫困村,蝶变成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连樟村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新时代的“清远经验”,深深地在陆国威身上留下烙印。

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45年时光穿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清远经验”历久弥新,广东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故事,还将不断谱写下去。

【策划】徐林 曹斯

【统筹】卢轶 尚黎阳 丁晓然

【视频】陈庭辉

【记者】尚黎阳 陈子阳 马瑞婕 孟健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