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稻香鱼肥,瓜果飘香,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了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5036亩,完成率115%;油料作物2905亩,完成率100%;全年产量共4917吨,完成率78%;1至8月累计水产品产量23579吨┉┉
图为深汕水稻种植基地。
这成为深汕深入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注脚。
今年以来,该区通过固底板、补短板、强主板、锻长板,促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城。
图为深汕“巨人稻”丰收了。
完成率11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已完成25036亩
深汕特别合作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任务21700亩(其中大豆400亩)、产量任务是6300吨,油料播种面积任务是3900亩(深圳承担1000亩,深汕承担2900亩)。截至目前,该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已完成25036亩(全年完成率115%),油料作物完成2905亩(完成率100%)。全年产量共4917吨(春收1701.8吨+夏收3215.2吨),完成率78%。
与此同时,深汕大力提升耕地数量与质量。全区累计完成撂荒地复耕1.25万亩,其中今年6156亩;土地流转9181亩,其中今年2599亩。垦造水田已开展施工875亩,4040亩高标准农田(新建3000亩,提升改造1040亩)初步设计招标公告已发布。
图为深汕“巨人稻”丰收了。
亩产1300余斤
打破广东海水稻亩产记录
深汕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深圳水稻产业研究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引进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2023年春耕期间试种品种1810个。
图为深汕水稻丰收。
不久前,水美村试验示范基地完成夏收,早稻亩产量比以往翻了一番,湿稻亩产约700公斤/亩,折算干谷超600公斤/亩。
“水美试验田高产稻亩产突破1200斤,民新盐碱地试验田“巨人稻”亩产达到1300余斤,打破广东海水稻亩产记录,比本地往年早造水稻产量增产50%以上。”深汕特别合作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图为深汕新里村稻田。
渔业资源丰富
累计水产品产量23579吨
深汕特别合作区山海相依,水域咸淡交织,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发展势头良好。
7月19日,该区在小漠国际物流港码头举行第三届生态修复增殖放流暨休渔放鱼日活动,共放流63万尾黑鲷、黄鳍鲷鱼苗和50万尾对虾苗。
截止到8月,深汕累计水产品产量23579吨,其中海洋捕捞9583吨,海水养殖产量10239吨,淡水养殖产量3757吨。
图为深汕投放鱼苗。
持续深化
出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方案
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深汕出台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2023年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工作方案》,总投资1.6亿元的天子山智慧农园示范基地、稻蛙种养基地等14个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深汕大力发展村企合作项目,下北蘑菇基地、特建发红罗等一批村企合作项目正加快建设。近期,辖区鹅埠镇红罗村、鲘门镇百安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图为深汕赤石蜜柚。
接下来,深汕将以构建“52113”发展格局为出发点,加快打造“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依托小漠港区和鲘门港区重点打造农文旅和现代渔业专业片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鹅埠-小漠产业走廊,重点发展村企合作模式的留用地开发和以高端果蔬生产、花卉与园林绿化为主的都市农业;以大安村、碗窑村为主的赤石北现代农业主战区,打造成为4A级以上的深汕二十四节气农文旅创新区;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粮食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图为深汕下北村蘑菇基地。
【采写】陶清清 赵玉
【通讯员】孙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