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做全飞秒手术的人怎样了?94%患者视力保持稳定或更好

广州番禺普瑞眼科医院
+订阅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近视手术摘镜,2022年我国各类屈光手术总量超过240万例,全飞秒手术115万例,占比高达47.9%,成为主流的近视手术方式。2011年至今,全国已经完成全飞秒手术500万例。那么那些10年前做了全飞秒手术的人,10年后视力怎样?长期来看这个手术方式是否安全,效果如何?

“国内外现有对全飞秒手术患者10年随访研究表明,长期来讲,全飞秒手术是安全、有效的、稳定的。”近日,普瑞眼科副总院长、屈光学组组长刘泉教授在第41届欧洲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上表示。此次大会上,刘泉教授发表《中国屈光手术30周年 SMILE手术12年发展历程》演讲,并获得“屈光手术发展特别贡献奖”。

刘泉教授在第41届欧洲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发表演讲

刘泉教授获得“屈光手术发展特别贡献奖”

刘泉教授介绍,2023年国内学者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临床与实验视光学杂志》(《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发表论文,对2012年做全飞秒手术的32名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术后10年94%的患者裸眼视力保持稳定或者更好,其中裸眼视力保持稳定的占34%,视力提升1行(视力表上)的占47%,提升2行的占13%;裸眼视力下降1行的只有6%,没有患者下降2行或以上。

“在这个研究中,有2个患者视力下降是因为眼轴变长(26.33、27.23增加至27.01、27.42mm),眼轴变长相当于近视加深,所以手术十年后视力回退。所以我要特别提醒广大患者,术后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让近视度数增长。”刘泉教授解释道,其他原因可能还有角膜基质层愈合、重塑,晶状体核硬化等,但在此研究中未发现。

在更早的2019年,世界首位全飞秒手术医生德国Walter Sekundo教授在顶级学术刊物《屈光手术杂志》(《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也发表论文,对2008-2009年的全飞秒手术的56名患者进行10年追踪,86%患者裸眼视力保持稳定,14%下降1行,没有患者下降2行或以上。

刘泉教授在第41届欧洲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上与Walter Sekundo合影

“2008年全飞秒手术方式刚刚问世不久,技术没那么成熟,10年随访有这样的结果,说明全飞秒手术长期是安全有效的。”刘泉教授总结。

“我2012年开始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做第一台全飞秒手术,近期回访了部分10年前做全飞秒手术的患者,数据尚在整理中,但大部分患者都很不错,其中有一位教育机构的教师我印象特别深刻,她十年来视力一直保持1.2。”刘泉教授介绍。

刘泉教授做全飞秒手术中

据了解,刘泉教授是国内最早做全飞秒手术的医生之一,2014年SMILE手术量全球全球第一,对全飞秒手术技术临床研究有重要贡献,率先提出最佳能量原则、综合定位法、二步分离法、层间水浸润分离法、散光定位矫正技术、个性化设定光学区等六大全飞秒手术改良方法,在国际顶级屈光手术专业杂志上发表18篇相关论文,获得同行的认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