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从古老民俗到文化名片!下境村多举措推动乞巧文化传承发展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瓜果跽拳祝,睺罗扑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乞巧节,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起源于汉代,又称七夕节、七姐诞、女儿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节在广州及珠三角各地素来盛行,但目前在增城区,只有仙村镇下境村一贯保持着这一习俗,极少间断。至今,下境村的“摆七姐”传统已有100多年历史,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

  2022年7月,下境村乞巧节(摆七姐)入选增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玉金为该项目传承人。近日,记者走进下境村,探寻乞巧节这一古老民俗从传承发展,到如今成为增城重要的文化节庆,并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历程。

仪式庄重 女子“拜仙”乞求巧慧

  仙村镇下境村有着上千年历史,自北宋咸平年间开村,村内有四帅古庙、绥偁书院等文物古迹,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也是增城地区唯一一个至今仍保留着古老乞巧节习俗的村庄。

  “十丈长筵五色香,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 这是清代广东诗人汪鮀描绘广州地区乞巧节风俗盛景的《羊城七夕竹枝词》。与广州其它地区一样,下境村的乞巧节活动同样备受重视、精彩纷呈,内容包括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

  “拜仙”仪式是下境村乞巧节的一大特色。“七夕期间,村民会组织‘拜仙’仪式以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 负责统筹下境村乞巧节活动的陈玉金,将其中的礼节仪式娓娓道来。早在乞巧节前一两个月,村里的姑娘们就会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仙”,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乞巧节当晚,姑娘们会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鲜花、时果、珍玩及女红巧物,焚香点烛,对着星空跪拜织女,乞求赋予聪慧与灵巧的手艺,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7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7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7枚针孔的叫“输巧”。乞巧节过后,姑娘们会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摆七姐”贡台上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传承百年 精美手工艺品迎“七姐诞”

  乞巧节,重点在一个“巧”字,比的是谁的手“巧”。在下境村,“摆七姐”是乞巧节的重头戏,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六,该村的四帅古庙都会举行热闹的“摆七姐”活动,就是以“摆巧”为主要内容,“巧姐”“巧婆”们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各色工艺品集中摆放在庙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这既是一种习俗和仪式的举行,也是一次工艺品的展览。

  据介绍,“摆七姐”最重要的是“七夕贡台”,所展示的上百件手工艺品,大都饱含美好的寓意。由于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繁琐、数量多,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始,村里的“巧姐”“巧婆”们就会着手制作。大到“鹊桥相会”等人偶与场景并置的扎件,细至穿珠花、砌斋塔等,“巧姐”“巧婆”们分工协作,运用智慧和巧手,制作出一件件具有水乡传统民俗特色的精美手工艺品。其中,牌坊是下境村“摆七姐”的主角,是最具特色且制作时间最长的一件手工艺品。“牌坊会被摆在最前面,表示人们来到下境村首先要经过牌坊,参观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陈玉金说,牌坊是下境村的象征,每年设计制作精细考究,一个牌坊往往需要多名“巧姐”“巧婆”费上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完成,细节众多,精妙绝伦。

  下境村的“摆七姐”,要连续摆上10天左右。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制作好的手工艺品会被陆续摆上贡台,直到七月初六晚上,所有物品全部摆出以庆祝“七姐诞”。

  今年乞巧节前夕,记者走进下境村四帅古庙,一睹“摆七姐”的盛况。当晚,四帅古庙灯火通明,前来参加“七姐诞”的村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细心欣赏手工艺品,或祭拜祈福,好不热闹。记者留意到,“七夕贡台”被摆放在大厅中央,贡台上展示的手工艺品栩栩如生,创作主题包括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瓜果梨桃、自然风光、农耕劳作、公园景观、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据了解,这些手工艺品使用的材料都很“接地气”,有木板、泡沫、稻草、珠子、大米、布条等,构思广泛、就地取材,充分体现出下境村村民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陈玉金(后排左一)和村里的“巧姐”们

创新发展 多措并举弘扬乞巧文化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乞巧节传统民俗文化,20多年来,陈玉金始终不遗余力,通过创新乞巧作品、组织参加比赛、积极申报非遗、进学校传授“巧艺”等方式,不断提高下境村“摆七姐”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致力将下境村“摆七姐”活动打造成仙村镇乃至增城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陈玉金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乞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乞巧作品的材料和主题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融入了声、光、电等新技术和珠子、亮片、丝网等现代材料。同时,她还鼓励“巧姐”“巧婆”们积极创作手工艺品,不断研究、改进和优化作品,让每件作品都富有时代意义和美好愿景。比如,她们创作的“真树假花”寓意花开富贵,“下境村牌坊”上挂着精美的中国结,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农村房屋”寓意家家户户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近年来,陈玉金带领“巧姐”“巧婆”们,自掏腰包创作新作品,也收获了很多赞誉和荣誉。2022年7月,下境村乞巧节(摆七姐)入选增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下境村乞巧节(摆七姐)项目传承人,在陈玉金看来,乞巧节是源于百姓的节日,人们通过展示生产劳动技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家庭的期盼。尽管乞巧活动形式和乞巧工艺在不断创新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和灵魂不能丢。乞巧文化得以在下境村发扬光大,正是讲究追根溯源,注重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使其真正成为增城人的节日。“每年乞巧节,我们都会呼朋唤友到下境村过节。节日期间,众多来自东莞、广州、深圳等地的游客纷纷走进下境村参观和祈福。”陈玉金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境村乞巧节更是推陈出新,于农历七月初四晚举办了以“弘扬传统文化 情浓乞巧佳节”为主题的乞巧文化晚会。舞台上,南拳表演、七姐舞、乐器演奏、旗袍走秀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同时还为参与演出的优秀“巧姐”、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进行了颁奖;会场周边,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猜灯谜、许愿祈福等摊位深受欢迎,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陈玉金经常组织“巧姐”到当地小学教授学生制作手工艺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陈玉金把乞巧文化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教育,并编制相关教材,把乞巧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带领年轻一代“学巧做巧”,共同推动乞巧文化传承与发展。

知多D: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七姐诞、女儿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而是为了纪念织女,民间称“七姐”。因而,乞巧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经历史发展,乞巧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摆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求姻缘、储七夕水等,都是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均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诗敏文/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