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做强产业平台 发力五大产业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

进入2023年下半场“拼经济”的关键时刻,佛冈冲刺劲头十足。

日前,佛冈县委、县政府发布《佛冈县省级产业转移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下称《规划》)。《规划》阐明佛冈县省级产业转移园(下称“佛冈产业园”)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释放了佛冈下定决心坚持“制造业当家”,对标湾区城市工业发展的信号。

建设中的城西科技园。

建设中的城西科技园。

《规划》提出,佛冈以广佛一体化和“入珠融湾”为抓手,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全心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主两辅、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向更好质量、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加快迈进。

做厚制造业家底 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佛冈路在何方?

佛冈县委书记潘国标多次在重点会议上指出,佛冈要把握形势,坚定“工业强县”的发展方向,借助大湾区建设、广清一体化、“制造业当家”的东风,打造“一主两辅、多点支撑”的园区发展格局,推动佛冈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佛冈县委副书记、县长江红平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客观来说,佛冈县本身就是以“制造业当家”的。近年来,佛冈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45%,高于全国县域40.2%的平均水平。做大做强做厚制造业这份家底,是佛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当下正是佛冈增量提质的关键时期,在做大做强做厚制造业的布局上,党委、政府需要看得更远一点,更广一点。

今年4月,佛冈印发《佛冈县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细化列出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的具体措施、任务;9月,先是印发《关于促进佛冈县制造业增资扩产的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拿出奖补政策,促进项目加速动工投产,鼓励企业增产扩能提质;再是发布酝酿两年的《规划》,明确佛冈产业园未来几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文件密集发布,足见佛冈破解“产业大而不强”之困的决心。

佛冈产业园是清远市六大省级产业园之一,规划面积49.1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6.68平方公里,除北部生态区高岗镇外,全县各个乡镇辖区内都拥有产业平台。

“十三五”以来,以雅迪、约克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壮大,以中大医学创新园、香雪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相继落户,以中创材料谷、合诚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佛冈产业园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链集群,构建了“龙头引领带动、配套集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圈。在原有基础上,《规划》再明确佛冈产业园发展定位:成为广清产业发展增长极。

《规划》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导向,紧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突出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梯度有序转移,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特色强的项目。

深化拓展“广州总部+佛冈基地”“广州研发+佛冈制造”“广州孵化+佛冈产业化”等产业共建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广清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规划》提出2025年的目标:引进超亿元优质项目65个以上、超10亿元重大项目13个以上,力争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空间一体化布局 建设产业园中园

在龙山镇黄塱村,龙山智造城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今年随着首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有序推进,龙山智造城拔地而起。

佛冈正跨步从“马路经济”走向“园区经济”,产业项目从马路边进入园区内。

尽管有了飞跃式进步,但短板依然明显。佛冈产业园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基础配套相对薄弱、产业集聚大而不强、发展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园区的发展。

《规划》提出,在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首先要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明确“一主两辅四片”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调提高产业空间及集群关联度,以做强做优“链主”企业为牵引,大力实施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广佛(佛冈)产业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成为园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全力铸链条建集群,通过康盛生物、晶华精密仪器、天赐新材等一批已落地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加快谋划推动城西科技园、龙山智造城两大重点区块建设,分别依托石角镇和龙山镇镇域经济,统筹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打造园区未来5—10年内承载新产业、新项目发展的重点区块。

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长远谋划大湾区生命科技园、聚宝工业园、迳头金岭工业园、水头红苹果产业园等特色功能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纳入园区中长期发展的储备用地和重大项目保障用地。

与过去低效园区只需把厂房建起来就可随意出租不同,现代化的园区管理者不仅要提供基础的物业管理,还要提供产业链对接等深层次服务,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近年来,建筑风格鲜明、配套设施成熟的“园中园”逐渐走进佛冈人的视野。中创、万洋等第三方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商的项目争先在佛冈动工投产,中创材料谷首栋厂房108天封顶,万洋美谷在广佛产业园率先投产。

这类专业的产业园区开发商是佛冈产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或有着制造基因,或自带科研院所孵化资源,在招商引资上有着独特优势。

《规划》提到,鼓励产业园中园建设。采用政企合作、市场化方式,打造企业集中、产业聚集、资源集约的载体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做优做精。为此,将适当提高用地容积率,在城西科技园、龙山智造城或其他有条件的片区鼓励企业发展园中园或孵化器建设,提升核心企业及周边空间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引导、鼓励和支持。

针对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佛冈还将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制,选定一名县领导“挂帅”一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协调化解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矛盾,保障企业发展要素;选定一个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促进产业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

保障服务强支撑 “3+1+2”产业重构

笔者梳理发现,《规划》战略性调整全县产业结构,重申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3个主导产业链集群,培育形成生物医药与健康1个重点培育产业集聚区,做精做优新能源、现代农文旅2个特色产业,形成“3+1+2”产业,构建彰显佛冈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保障服务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规划》提出,实施六大产业支撑工程,为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大高端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促进城西科技园为研发核心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加快万洋众创城、广东材料谷等科创空间建设,统筹布局数据中心、行业认证、技术交易、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平台,积极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创新孵化配套效能。

积极对接导入大湾区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机构,支持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在佛冈发起、管理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机构在佛冈开展业务。建立健全“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坚持内外资并重、引资引智引技并举,统筹开展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集聚一批总部型、研发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完善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加强对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要素保障,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的“四个一批”良性滚动工作机制。

实施企业培育加速工程,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培育产业链控制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支持创新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向“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健全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按照龙头、骨干、成长、小微、新生企业五个梯队抓好分类指导,分级壮大一批“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雁形梯队企业发展格局。

【文/图】罗沅琪 贺欢 通讯员 成永嫔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