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粘”人!谁能拒绝这些“糯叽叽”的诱惑?

江门文旅
+订阅

江门俗称“五邑”,因物产丰富,一直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从乡间田野,江门人顺食而为,将各种本土食材巧妙搭配,烹制出独特的“五邑侨香”。

每一道五邑美食都有它独特的风味和故事,今天,带你品尝侨乡糯食。

在点心界,最受大众欢迎的莫过于“糯叽叽”美食了。它汇集软糯和Q弹于一体,入口的每次咀嚼,都能感受到牙齿与它之间的角逐,只一口便会爱上!

在江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糯叽叽”。冬至的糯米饭、汤圆,春节的咸鸡笼,清明时节各种艾糍、鸡屎藤饼、糍仔轮番登场,还有端午的粽子,传统小吃糖不甩、擂糖糊、钵仔糕……让人数不胜数。

这些地道美味,不但征服了无数江门人的胃,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咸鸡笼,是一款传统地道的特色过年点心,因形似江门开平地区的传统竹编鸡笼而得名,有“金玉满堂”“盆满钵满”的寓意。

每逢重要的节日,开平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咸鸡笼,老一辈基本都掌握这个手艺。虽然馅料里没有鸡,但这款美食有着“鸡笼无鸡引客来”的美名,颇受欢迎。

龚静 摄

龚静 摄

要想做出好吃的咸鸡笼,食材尤为关键。咸鸡笼的皮料由糯米粉与粘米粉搭配搓成,但两者之间的比例要合适,过硬会破坏质感,过软则妨碍操作。馅料讲究的是荤素搭配,有猪肉、虾米、萝卜干、花生、韭菜等,象征着丰衣足食。

揉搓好的面团,裹上翻炒好的馅料,轻轻一捏,就成了巴掌大的可爱咸鸡笼,放入锅中用热油慢火炸熟,色香味俱全的咸鸡笼得以出锅。

刚炸好的咸鸡笼外皮酥脆软糯,有嚼头又不粘牙。轻轻咬开外皮,饱满的肉汁便一滴滴滑入喉咙,一下子抓住你的味蕾,让人回味无穷。

提到糯叽叽,怎能少得了号称“碳水炸弹”的粽子?做粽子虽然程序多又耗时,但剥开粽叶的那一刻真是享受。

在江门,不同地区的粽子其口味、用料和包裹方法不尽相同、各具特色。恩平裹粽制作技艺,更是入选江门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龚静 摄

龚静 摄

恩平裹粽按味道可以分为咸肉粽和枧水粽两大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四角形状的咸肉粽、单锥形和双锥形的龙角粽、四方形的裹蒸、扁平形的枧水粽,各有不同的用途和寓意。

莫浩槐 摄

莫浩槐 摄

恩平裹粽的制作有摘叶、采扎、制馅、裹扎、煲煮等工序。常见的做法是将粽叶折叠成斗状,然后按搭配需要放入糯米、拌有红蓝叶的猪肉、咸蛋黄、脱壳绿豆、栗子肉等馅料,粽叶包裹严实后,用“蓢古带”(一种叫蓢古的植物长叶制作出的扎带)扎好,放入锅中加水煲熟。

等煮熟的粽子一出炉,拿上一个,把粽叶撕开,四周瞬间粽香四溢,再尝上一口,清香软绵的味道在唇齿间蔓延开来,加上那糯叽叽的口感,试问谁能拒绝?

美食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创造流传,用最朴实的原材料和做法,往往却能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司前糖不甩,看起来平平无奇,吃起来却别有风味。

糖不甩主要用糯米粉和麦芽糖制作而成,类似油炸汤圆,但没有馅料。将揉搓好的小糯米团放入在油里炸制,看着它渐渐从白白胖变成金灿灿,“滋滋”地发出声响,出锅后再淋上热热的麦芽糖浆,简直把肚子里的馋虫都唤醒了。

这时趁着表层的糖浆还是软软的,一口咬下去,黏、韧的质感中,透出清新的甜味。虽是油炸,但甜而不腻。甜味过后,淡淡的糯米香味缠绕于齿间舌尖。

糖不甩是司前人童年的味道,也是司前人心心念念的小吃。如果带喜欢的人去吃,寓意着甜甜蜜蜜甩不掉,很是适合有对象的人一起打卡哦~

赤溪镇是江门台山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这里诞生了一种专属赤溪客家的传统美食:擂糖糊。

擂糖糊由粘米粉、黄糖、花生等制作而成。用料虽然简单,但制作过程需要两个半小时以上,十分耗时耗力。首先将油加热,把浸泡好的粘米粉下锅,慢火搅拌均匀;待粉熟透后加入黄糖继续慢慢搅拌,等糖溶解后熄火,再继续搅拌。搅动的过程,客家人称为“擂”,故称“擂糖糊”。最后,糖糊逐渐变冷,再将花生、芝麻撒在糖糊上,一份韧、滑、香、甜的擂糖糊才算大功告成。

赤溪镇供图

赤溪镇供图

擂糖糊这款小吃经过代代传承,如今已成为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赤溪人而言,一碗小小的擂糖糊,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了家族的记忆。

江门“糯叽叽宇宙”花样多,前面所提及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虽然“黏糯”的食物基本都不好消化,但并不妨碍五邑人对它的喜爱。这一道道软糯Q弹、可盐可甜的地道美食,哪一个能黏住你的心和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