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清新区太和镇的华富园小区,随处可见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平整干净、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曾是“三线”混乱、通道破损的老旧小区,现在变得干净明亮、生机勃勃。
这一转变,是清新区多方努力的结果。清新区是清远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3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服务人口60多万人,有城镇、乡村、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大量“新清新人”,还有来自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追梦者”相聚于此……构成一幅“社会百态图”,而如何开展基层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清新区锚定“幸福清新”建设目标,以构建“1+6+N”工作体系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和谐,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在2021、2022年度平安清远建设考评中,清新区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清新区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清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个个生动故事、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背后,是一场用心守护、与群众交心交融的双向奔赴。
强芯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引进华润清远清新中兴12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预计为村民创收80万元;引进清远市瑞帆民宿有限公司盘活撂荒土地,为村民带来增收约30万元;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群众急难愁盼得到解决……走进三坑镇湴崀村,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三坑镇湴崀村光伏项目。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高质量发展潮涌广东,对乡村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湴崀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显得更为突出: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导致党员队伍活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乡村治理基础支撑有待夯实。2021年11月,湴崀村党总支部被纳入清新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整顿,如何破题成为摆在湴崀村面前的现实。
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精准施策、靶向破难,确保治理有效。
一方面,湴崀村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注重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以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在外打拼多年的罗煜明,被党组织关注并被逐步培养为党总支部书记。上任后,罗煜明结合村情,依托周边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头雁领飞”效应逐渐凸显。
在加强党员管理和教育,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湴崀村也有新动作。该村升级打造了一个集党建学习、活动会议、宣讲交流、阅读分享为一体的党员活动中心,以此为平台,支部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持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制度,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提升了基层党建质量。
另一方面,软弱涣散,因为根基未牢。认识到这一点后,湴崀村党总支部深挖本地特色产业,振兴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立足耕地多、水资源丰富的基础,湴崀村引进了广东鲜美种业“十九香”丝苗米水稻。目前已开发成品牌丝苗米在市场上销售,既带动了经济收益,又带动了村民就业。此外,还发掘和盘活了荔枝、凤眼果等农产品资源,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在发展民宿方面,村党总支部书记积极牵线搭桥,引入清远市瑞帆民宿有限公司进驻湴崀,盘活田寮村257亩撂荒土地,预计为村民增加收入约30万元,带动就业约50人。“现在湴崀引进了不少项目,我们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了。”湴崀村村民潘永海说。
随着各个项目落地开花,村民对村“两委”整体工作的配合度、支持度、满意度持续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做到情况清、家底明,湴崀村党总支部在三坑镇党委的指导下,以入户走访的形式,深入各村小组全面摸排矛盾纠纷,充分了解村民诉求,聚焦村民关注的问题,推进道路硬底化、窄路拓宽、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确保乡村治理问题逐个击破,2022年共化解矛盾纠纷6宗。
如今,湴崀村党总支部已成功“摘帽”软弱涣散党组织,并在有关绩效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转变为“硬核”党组织。
湴崀村实现美丽蝶变,这只是“平安清新”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清新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两化”“两员”建设为依托,建成村级综合网格服务站209个,实现村(社区)网格全覆盖。落实党委“一把手”主体责任,以区委书记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209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服务站长,发挥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并打造以党员、离退休干部和热心群众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夯实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逐步形成了以属地政府管理为主,专(兼)职网格员和信息员巡查发现、简易处置、及时上报事件的综合网格工作格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单元治理走向多元共治。
在此基础上,清新区引导中心城区扎实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健末梢”行动,合理优化社区网格,坚持党建整体覆盖,推动社区网格全面设立党小组。太和镇各社区已完成网格党小组设立,共产生32个社区网格党小组,产生32名社区网格党小组长,全镇形成以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委和党(总)支部为主体、网格党小组为末梢的城市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
布局
“小网格”发挥“大效能”
洪水来袭,网格员挨家挨户通知村民安全撤离;劳动纠纷,网格员挺身而出,以法为据追回欠薪;高考时刻,网格员护航考生平安回家路……目前,“有事就找网格员”已成为清新市民群众的共识。小到居民邻里纠纷、小区防火防盗,大到老旧小区改造、文明城市创建,网格员的身影无处不在。
清新区强化网格队伍建设,将全区209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1094个网格,按照“属地管理、统一调配、多元合一、一员多用”的原则,建立了专职网格员222人+兼职网格员907人+专业网格员169人的网格员队伍,累计发展信息员38096名。
网格员雷威鹏工作照及荣誉证书。
“网格工作是繁杂琐碎的,尽管辛苦却很有意义,能够解决群众的困难,收获他们的满意微笑,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嘉奖。”日前,清远市为2022年清远市优秀网格员颁发荣誉证书,清新区太和镇玄真社区第一网格专职网格员雷威鹏榜上有名。据悉,这也是《清远市城乡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首次对优秀网格员进行集中表彰。
工作三年来,雷威鹏踏实认真、兢兢业业,忠实地履行专职网格员的职责,获得居民及领导同事的肯定。同时,他也是清新区人民法院的特邀调解员,负责的网格约5万平方米,有商铺156间、楼宇162栋、人口约2500人。
“我负责的网格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我对网格内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有利于网格工作的开展。很多街坊都很乐意成为我的信息员,社情民意、治安问题、卫生死角等信息都收集得比较及时。”在日常的工作中,他积极发动和引导身边的热心群众、楼栋长、物业、保安等成为网格信息员,动员身边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扩大参与网格化管理的队伍。
雷威鹏负责的网格处于中心城区,单体楼比较多,居民楼污水管破损无人维修、楼上小孩吵闹影响楼下休息、隔壁邻居堵塞楼道影响出行等问题时有发生。遇到这一类事情,他都会安抚当事人情绪,进一步了解事件详情,尽量促使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中相互谦让、冷静地解决纠纷。在处理这些纠纷中,雷威鹏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维护辖区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2023年以来,雷威鹏所负责的网格共计收集社情民意50多条,上报网格事件96宗,办结96宗,办结率100%,其中涉隐患排查35宗,参与协调各类纠纷11宗等;协助各部门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矫人员等特殊人群走访帮教工作30多次。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网格化把“千根线”织成“一张网”,增强了城市管理能力,加快了处理速度,“网住”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而为了确保每片区域有人管、每个问题有人落实、每个事件高效解决,近年来,清新区全力推进“两化”“两员”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清新区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网格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印发了《清新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让网格化管理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并建立了工作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督导机制,确保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标准开展网格管理各项工作。
在强化信息支撑,提升治理效能方面,清新区扎实推进综治信息系统建设,2022年初率先使用“微连心”小程序,代替早期综治APP手机,并实现“微连心”信息上报与省综治系统平台进行智能对接,一键报送。2022年7月以来,清新区全面推广使用“粤平安”综合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和“粤省事”群众端网格事件上报平台,取得良好成效,网格员活跃度从最初推广应用的45%提升到目前的100%,排名全市前列。此外,清新区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雪亮工程”,将全区209个行政村重点部位的4289支摄像枪汇聚到各村委会和镇综治中心,并已联网到公安视频管理平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治安防控、防灾减灾救灾、服务发展、智慧治理、保障服务民生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统计,2022年清新区上报网格事件总数39656宗,办结39630宗,办结率99.93%;今年截至8月30日,全区上报网格事件数32619宗,办结32619宗,办结率100%。
向未来
“N”的力量最大化
在三坑镇,通过深挖本土文化,积极引导乡贤能人投身于基层网格治理工作中,以影响力化解矛盾纠纷,维护邻里和谐,让“外嫁女”纠纷得以在源头化解。
在龙颈镇,通过组建“主要领导+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的片区巡查小组,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向纵深发展。
当前,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是省委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清新区扎实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1”即综治中心为支撑,以“6”即基层政法单位及网格为基础,充分发挥各类“N”的力量,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打造纵横贯通“治理中枢”的关键环节,清新全力推进区级社会治理中心示范点建设,在太和镇建设区多元共治综合服务中心,力争打造成为面向全省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示范点。据悉,该示范点由清新区委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以及信访、住建、人社等部门进驻办公,并建立信息综合平台,强化科技赋能,整合政法综治及社会力量,做实集信访调处、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民政救济、司法救助、心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
与此同时,清新区突出统筹抓好派出所、司法所、基层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法综治力量,深化诉源治理、警调对接、人民调解、群众接访、心理服务,加快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今年初,清新区委政法委制定了《清远市清新区政法系统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营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三大方面推出20条细化措施,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为清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法保障。
清新区法院主动把工作融入社会治理,通过“两个一站式”建设及构建“法院+”解纷模式,将“法官走出去”与“社会力量引进来”相结合,打好基层治理“协同战”,解决基层疑难法律问题和突出矛盾纠纷,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共建家门口的“司法平安伞”。
清新区司法局打造“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方式,引导达成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从签订调解协议到取得司法确认裁定书,当事人只需一次集中解决,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为各类争议化解按下“快进键”,形成了“调解在前,司法在后”的纠纷化解组合拳。
依托“警民亲·我看见”微信群,公安部门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方便群众更便捷、更及时反映问题,当前已组建相关微信群13个,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
要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就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多种力量融合发力,探索群防共治新模式,激发基层治理的无限可能。
清新区大力整合部门力量及社会资源,着力做实做活“N”文章。充分发挥见义勇为基金会、地方商会等社会组织优势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调解员、社工义工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群众开展涵盖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帮扶救助服务在内的多元化服务。
如今,清新区还涌现出许多家风传承促社会和谐的典范,文明新风拂动清西平原,吹遍滨江地区。如龙颈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变“村里事”为“家家事”,家家参与,人人动手,共商共建美丽洁净家园;禾云镇将“无人菜摊”的经验复制推广,把诚信元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行业监管等多个领域,以“小切口”汇聚社会治理“大能量”,让基层治理更贴心、更舒心、更暖心。
随着各个乡镇、各个乡村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探索多点开花,清新区正摸索出一条“党建+群防+N”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清新区群众表达诉求渠道将更加畅通多样、协商治理平台将更加规范高效,调动更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绘就“幸福清新”和美图景。
一线实践
从“空心村”
到国字号“示范村”
六甲洞村乡村治理显成效
周末,下迳小华山风景区前台预订电话接连不停,不时有客车驶入,汤泉里充满了游客的欢声笑语,一派热闹繁忙。
下迳村三面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客家围村,就是这样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让人难以想象到,这里曾经是个荒芜的“空心村”。
时间拨回到2014年,彼时的下迳村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群体以老人居多,村中基层治理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
破题刻不容缓。下迳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相继成立了村小组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等功能架构完善的基层组织。通过党员模范带动,全村村民团结一致,整合全村土地1600多亩,通过以资入股、以物入股、以劳入股、整合涉农资金、发动外出乡贤筹资等形式,自筹资金900万元,初步建成下迳小华山风景区。让“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数据显示,2016年以前,下迳村依靠土地出租,每年仅有2.3万元村集体收入,收入来源单一。打造小华山风景区后,凭借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下迳村2017年集体收入实现跃升,超过200万元,并在后续每年保持增长。
浸潭镇六甲洞村。
短短两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给下迳村的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在此基础上,下迳村所在行政村六甲洞村把有关基层治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向整村推广覆盖。与此同时,六甲洞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村里配备了法治宣传栏,更新了法治宣传画报,供村民学习,并常态化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通过书面、口头、电话、微信、电邮等方式,为村委会及村民提供法律服务,为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和美乡村和文明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乡村治理成效,与村民的归属感息息相关。六甲洞村积极打造“文化+乡村治理”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生活,打造乡村记忆馆、建设农家书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等,引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也为村民搭建相互沟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的平台,营造“和睦邻里”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治理凝聚人气。
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日前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布,六甲洞村获“国字号”殊荣。接下来,六甲洞村将进一步紧抓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叠加机遇,奋力绘就一幅产业兴旺、宜居宜游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统筹】贺欢
【采写】江绮雯 贺欢 通讯员 温文飞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