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芃琹
作为万亿级制造业大市,佛山如何突破“天花板”,打开“新天地”?工业技改是制胜一招,空间重塑则是破局“棋眼”。
佛山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集群成链、质量卓越、品牌彰显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力争2026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
登高不易,攀峰更难,佛山如何实现“关键一跃”?此次全会报告将“优化产业空间载体”摆在了首位,置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之前。
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佛山战新产业的又一新载体。戴嘉信 摄
为了让佛山制造基业长青,佛山存量、增量两手抓,既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归根结底是要引入新技术、新项目。
载体和产业的逻辑关系好比“凤”和“巢”,筑巢可引凤,凤至则巢兴。若不栽佳木,良禽何以栖?若无足够的空间载体支撑,再新的技术、再好的项目也难落地。
佛山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苏州的44%、宁波的39%,加之过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带来了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土地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佛山下定决心推动改变,一大核心抓手就是重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是“开疆拓土”求增量,佛山将工业用地红线由350平方公里提升至450平方公里,并通过地方立法保证工业用地红线的严肃性,擦亮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底色。
二是改造提升优存量,佛山以连片改造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并划定54个万亩工业集聚区和44个千亩工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
改变的成效正在显现:去年,佛山出让工业用地1.45万亩,达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排在全省第一。
而空间载体的不断释放,也为“佛山制造”引入更多新鲜血液。今年以来,佛山已成功引进德国赛威等6个百亿项目,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项目。
反过来看,“老厂区”能承载岁月的痕迹,但却承载不了“新技术”的需求。
技术更迭和产业更新也在同步倒逼老旧园区提档升级。这既是高质量发展对载体空间提出的新命题、新考验,更是园区经济与时俱进的内在呼唤。
今天,佛山通过村改“工改工”新增产业载体建筑面积已超3019万平方米,一批批现代专业产业园应运而生,为新技术新产业在佛山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制造业当家,“家”大方能“业”大。万顷热土在此,佛山加油前行!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