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海珠文化史,既是必不可少的区域史,又是广州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海明珠》内涵是一个大写的‘变’字……海珠的‘变’是最有张力的。”
这是在《江海明珠》的新书发布会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董上德对这本书的点评。
9月20日下午,由中共海珠区委宣传部主办、琶洲管委会协办的《江海明珠》新书发布会在广州琶洲试验区隆重举行。
与以往海珠文化专著不同,这是一本研究海珠区历史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建立了一个以海珠为中心的大文化坐标体系,置身岭南文化的大历史观念中,书写大广州概念下的海珠沧海桑田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与海结缘 千年海岸今犹在
为什么要出版这样一本书?
博尔赫斯说,假如世上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很多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籍始终具有永恒的感染力、永久的生命力。
出书,也是为了在时代大潮中激起一朵名为“海珠”的浪花。今日之海珠已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重新书写海珠、品味海珠,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一环,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这本书通过全面细致梳理海珠的历史文化,希望能讲好讲透“海珠故事”,为广大干部群众读懂海珠、热爱海珠、奉献海珠提供一个新的历史文化读本,也为海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海上明珠,诚如其名,城市的文脉血脉中镌刻着海纳百川、珠联璧合的基因,这是对海珠最好的诠释,也是海珠的底蕴所在,取其寓意,《江海明珠》书名由此而来。
这本书,并不简单。
书中建立了一个以海珠为中心的大文化坐标体系,内容以海珠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形态为研究对象,从海珠在广州大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城市文化传播品牌和文化发展新方向三个维度,用15个关键词串联起海珠生生不息的千年文脉,明确海珠文化在广州的地位,为读者呈现全局视野、历史纵深和时空变迁下的文化海珠。
江海奔流,一脉千年。
发布会前,由媒体代表和读者代表组成的考察团先后到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粤海第一关进行参观打卡,深入了解海珠两千多年来以水为脉、依水而生、向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水而荣的文化特质,感受与海结缘、生生不息的江海之美蝶变过程。
据悉,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是世界公认的最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迹,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有力证据,也是海珠历经沧海桑田变化的重要见证。
粤海第一关是2006年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访广州而在古港遗址上修建的仿古建筑群,千年前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连接中国和世界文明,百年前这里是清政府唯一对外通商口岸,万舸千帆,货如轮转,生动展示了广州两千多年的海上贸易发展进程和黄埔古港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辉煌历史。
考察团最后回到了本次发布会的现场——琶洲试验区,2022年获评广东省经济开发区,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建设创新产业新高地,是海珠区以江为脉、创新立区的生动展现,是“前景广阔的湾区明珠”。
《江海明珠》由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策划,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题写书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著。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历史文化的滋养,是海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受益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全面细致梳理海珠历史文化,为广大干部群众读懂海珠、热爱海珠、奉献海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文化读物和对外宣传读本,讲好讲透‘海珠故事’,留下我们当代人的一份文化情怀。”海珠区相关负责同志如是说。
大江潮去复潮来,这颗跃江而出的璀璨明珠,是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汇集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文脉绵延不绝,文化遗存璀璨丰富,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赓续文脉 文化记忆新呈现
寻找城市的文化历史根基,是永恒的城市发展话题。
为出版历史文化研究专著《江海明珠》,海珠诚意很足。
该区有关部门走访了相关地点、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布会当天推出的《江海明珠·光影风华——广州市海珠区历史文化老照片专题展》引起了热烈反响。
该展览结合《江海明珠》一书,以“河江海的对话、旧时堂燕、人文荟萃、城市记忆、向海扬帆”五个篇章展出了上百张珍贵的老照片,以及海珠区文博中心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图片,纵深记录、鲜活展示海珠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的峥嵘岁月,讴歌新时代海珠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非凡成就,让与会嘉宾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珠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息。
会场内是承载着千年江岛乡愁与记忆的光影,穿越时代共情交流;会场外是海珠乘风破浪的创新未来,数字经济展翅腾飞。文脉因守正而赓续、因创新而致远的图景在这里生动展现。
《江海明珠》的作者梁凤莲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广州人,深耕岭南文化多年,出版了多部文化专著,完成对海珠这个老城区历史文化的书写和研究,是其多年的念想与期望。
“海珠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的底色和基调,海珠文化作为广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扩大了‘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丰富了广州文化的历史形态。”在新书发布会的介绍中,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从海珠文化的独特、变化、发展,去读懂广州文化的多样性、成长性、独特性。
本次新书发布会除线上进行同步直播外,融媒平台“海珠发布”正式上线《江海明珠》专栏,为更多读者提供走进海珠、了解海珠的互联网窗口。活动当天,海珠区委宣传部、区国家档案馆还向海珠区图书馆、唯品会朝彻书屋等单位赠送《江海明珠》新书,希望让更多来海珠的建设者们,知我海珠、爱我海珠、建我海珠。
“《江海明珠》从历史与现实相互融通的多元维度对海珠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挖掘。作为一本研究区域地方文化的著作,该书立足于海珠岛的形态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流变进行具体分析与全景式诠释,使人对‘文化海珠’有比较全面的深刻认知。作者从河江海对话的纵深视野和广阔空间来阐述江海明珠的文化价值,说明其对于广州文化、对于岭南文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乃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教授、海珠区宣传思想文化智库成员李仁武对《江海明珠》一书点评说道。
珠水滔滔 向海扬帆再出发
近年来,海珠区赓续千年文脉,持续擦亮“文旅名片”广州塔、“商贸名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生态名片”海珠湿地、“创新名片”琶洲试验区、“教育名片”中山大学、“艺术名片”十香园等六张名片,凝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书写发展新篇章。
一水盈盈护广州,润泽江岛、涌河交错、城水相依是海珠独有的地理优势,一湖六脉,三江入粤,八门出海,水脉文脉相融,成就了2237年的河江海对话。
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海珠区宣传思想文化智库顾问黄伟宗曾就海珠如何发挥作用承载好珠江文化提出独特见解,他立足于广州的海洋文化属性、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珠江文化中心,着眼于海珠千年的历史积淀、江中岛的地理形态,为海珠量身定做了“以串珠成链为手法打造珠江龙颈上的千年明珠项链”的文化发展定位。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未来,这颗江海明珠将续写崭新故事,激荡新时代文化浪潮,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文字】南方+记者 吴雨伦
【摄影】见习记者 苏韵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