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区改名?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不这么想了

深活圈
+订阅

最近

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发帖

建议将盐田区更名为海山区

受访者供图

这位网友认为

盐田区地名来源与古代这一带产盐有关

如今该区域特色已不存在

区名已无法彰显区域形象

同时,该区因海而兴因山而秀

若更名为海山区

不仅大气且能够代表该区形象特征


而深圳市民政局则“婉拒”了这一建议

理由是——

“盐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属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

网友们纷纷对此表示支持

“不需要改了”

受访者供图

地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更是现实的记录和刻画,代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重要的基因和密码。虽然深圳只有短短 43 年的经济特区史,但这片土地却有着 6700 年的人类活动史、1700 多年的郡县史、600 多年的南头和大鹏古城史和 300 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更有人文内涵丰富、地域特征鲜明,承载纷繁历史的地名演化史。

深圳悠久的历史化为一个个老地名,流传、演变至今,历久弥新,倍感厚重。

你知道深圳每个区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福田区:块块成格,“得福于田”

福田区因有福田村而得名。关于“福田”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宋代所题“湖山拥福,田地生辉”语句;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南宋光宗皇帝赵淳绍熙三年(1192),史书记载,上沙村始祖黄金堂的四子黄西孙为到松子岭南麓建村,开荒造田,块块成格,故名为“隔田”“幅田”,后人取谐音为“福田”,意即“得福于田”。

福田曾用名“上步区”,清代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上步村的村落之名,上步村位于深圳河的“埠”头,“步”的含义是水陆码头,也写为“埠”,异体字为“埗”,“埠”与“步”同音。《永乐大典》在“广府风俗形势”中说:“水为之步,当是水津。”另据《康熙字典》释文有“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

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福田区,沿用至今。

罗湖区:有如箩筐,装水般来去匆匆

“罗湖”名源自辖区内的罗湖村。罗湖村地处古螺溪下游,地势低洼,遇雨积水,被称为“螺湖”,附近小山也被称为“螺湖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为解决低洼地多洪涝水患影响城市建设的问题,1980 年12 月动工推平罗湖山,填高罗湖村洼地。

1950 年 7 月,罗湖桥头旅客过关时的情形。

1950 年 7 月,罗湖桥头旅客过关时的情形。

因辖区地势低,另有“五水归湖”之说:大雨时莲塘河、沙湾河、清水河、布吉河、香港梧桐河五水汇集于此,但雨停之后积水即经深圳河排走,成湖快,泄流也快,有如箩筐,装水般来去匆匆,故名罗(箩)湖。

罗湖村袁氏渊源自汝南,后裔播迁江南赣州府信丰县龙川乡。北宋淳化四年(993),袁仍(字悦塘,官朝奉大夫)自江西龙川乡竹子园宦游岭南,乐山水之美,遂卜居东莞温塘,为东莞袁氏一世始祖。明洪武初年,袁仍裔孙十二世祖袁愚(字福庆,号彦安)为岁贡生,屡试不中,于是隐姓埋名,自东莞温塘向东南而来,先暂住泰坑(今香港新界北区),后择地罗湖卜居立村,遂成为罗湖村袁氏开基之祖。

罗湖区原属宝安县的深圳镇和附城公社,为宝安县治。1979 年 1 月,广东省委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3 月 5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现罗湖区经国务院批准于 1990 年设立。

盐田区:古代重要的产盐地

盐田, 顾名思义与“ 盐” 有关。 古代深圳靠海吃海,煮海水为盐,盐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深圳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宋代深圳制盐业发展达到高峰。现在的盐田地区在宋代是叠福盐场的一个盐灶,是其下属的一个重要产盐地。据《宝安县志》记载:宋开宝四年(971)设官富盐场(在今香港九龙,包括盐田、叠福分场)。清康熙年间修的《新安县志》已有“盐田墟”“盐田村”“盐田迳”的地名。

1816 年《广东全省舆图》标记有“盐田”地名,位于“叠福”西侧。清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中有“盐田墟”“盐田村”“盐田迳”等地名的记载。清代初年官府在盐田村设有“盐田汛”,“汛”是明清时期基层军事机构的名称。

1997 年 10 月 21 日,国务院批复, 成立盐田区,沿用至今。

南山区:境内一山,位于南头城南面

因境内一山位于南头城南面,故名。清道光《广东通志》有记载:“南山,在城南七里,高七十丈,周五里,秀拱如屏,海滨上有双石塔、观音寺,有石似人形,乡人多祈雨于此。”

1980 年 8 月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南山地域在经济特区范围内。1981 年 8 月,南山地域属罗湖区。1983 年,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南头区,县级建制,行政区域与今之南山区行政区域相同。

1984 年 8 月,经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划出南头区部分地域,设立蛇口区。1990 年 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南山区,管辖原南头区与蛇口区行政区域,上隶深圳市。同年 9 月,南山区正式成立,沿袭至今。

宝安区:山有宝(银),“得宝而安”

曾用名“新安镇”,1987 年版《深圳市地名志》记载,该名为 20 世纪 80 年代宝安县恢复建制后,在西乡地域筹建的新县城之名。1985 年 4 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西乡区,设立新安镇建制。“新安镇”涵义有二,其一是沿袭历史上宝安县曾用过“新安县”一名,二是恢复宝安建制,县城迁至西乡后新建的新县城。

宝安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境内有宝山(今东莞市樟木头镇铁路以西),山有宝(银),“得宝而安”,因而得名;宋《舆地纪胜》云:“山有宝,置场煮银,名石瓮场”。二说据清《新安县志》,云“其上有潭,潭下有石瓮,二飞瀑注之,奔响如雷,水撞之,散出如芙蓉”,邑地“山辉泽媚,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明东莞《卫邑武防记》:“得其宝者安,凡以康民也。”

1979 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撤销宝安县,下设龙岗、葵涌、龙华、罗湖、南头、松岗 6 个区。1980 年 8 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992 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当时的宝安县,设立宝安和龙岗两个市辖区。1993 年 1 月宝安区正式挂牌成立。

龙岗区:神龙腾飞,降落于一小山冈上

龙岗得名源自“龙”,因一河(今龙岗河)发源于梧桐山北坡,干流长,流量大,寓水为龙;“冈”今定为“岗”。《宝安县志》载:“相传古代有一头神龙从梧桐山腾飞,飞向今龙岗的锅笃潭浸浴,旋即起飞,降落于一小山冈上(今龙岗墟大王坛古榕树下),化作青烟升天。民筑坛植榕,以为纪念。乡民商约建墟,择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岗洼适中的上墟垄(今龙岗河畔上墟村)为址,命名‘龙冈’(今废)。‘冈’今定为‘岗’。龙岗河发源于梧桐山北坡,干流长,流量大,寓水为龙,不无可信。

龙岗墟最早见载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 的《归善县志》,因其位于惠阳、东莞、宝 安三县区域内的几何中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成为区域交通和商品交易中心。“龙岗墟” 又称“上墟垄”,乡民择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岗洼适中的上墟垄(今龙岗河畔上墟村)建墟, 故名。

1993 年 1 月 1 日,龙岗区正式挂牌成立,沿用至今。

龙华区:墟场繁华,故名龙华

龙华历史悠久。据清湖村考古发现的石箭镞和石斧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明初曾有苗族人迁居清湖,后迁走。据清湖村《廖氏族谱》记载, 元泰定二年(1325),廖氏六世祖明德公从龙门县武功乡迁居新安县龙华清湖村。明清时期,清湖已建墟。

据龙胜村《彭氏源流联宗谱》记载,明朝末年(约 1643 年),有客家人彭子魁从广东丰顺迁入龙华卢盛堂(后称龙胜堂)谋生。清同治元年(1862),彭氏后人发起建立墟场,因墟场坐落在龙胜堂村龙岗顶小山,再取繁华之意,该墟场遂被命名为“龙华墟”。

2017 年1 月 7 日,龙华区正式挂牌成立,是深圳较为年轻的行政区。

坪山区:地势平坦,仅东南部有一较高田头山

古称“东头岭山”,据《深圳市十九镇简志》记载,古时坪山地区名为“东头岭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曾、张、黄、戴四姓先后从广东兴宁、韶关和福建等地迁居“东头岭山”周围落户。

据坪山宋代遗址推测,至少在南宋时期,已有大批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汉人在此繁衍生息。当时坪山地区名为“东头岭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曾、张、黄、戴四姓先后从广东兴宁、韶关和福建等地迁居“东头岭山”周围落户。因当地地势较为平坦,仅东南部有一较高的田头山,其余均为低矮山丘或平地,故名“坪山”,名称沿用至今。

2017 年 1 月 7 日, 坪山区正式挂牌。

光明区:得名于光明农场,曾担负光荣任务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光明区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区内周家村历史悠久,据麦氏族谱记载,宋代仕官奉政大夫麦 必荣自南雄珠玑巷迁东莞靖康(今东莞长安), 为东莞一世开基始祖,至其六世祖麦守信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迁居宝安周家村,为该村立村始祖。合水口村开基始祖麦南溪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迁至合水口村开基立村。

清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志》有“周家村墟”这一墟市,与“周家村”“合水口” 两处村庄的记载。清嘉庆年间,周家村墟即 废除了。后来,此处的几个宗族之间发生纠纷, 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 议下,1929 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建 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因该墟最初是将 3 千米外的丰和墟移到此处,又名“义和墟”(“移和墟”)。后经当地乡绅商议, 墟市 1931 年改名“公明墟”,取意“公道光明”。

“光明区”一名取自光明农场。光明农场于 1958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因位于公明区,筹建之初拟命名“公明农场”,后因寓意完成国家赋予的供港农副产品的光荣任务,因此命名为“广东省光明农场”。随后由于管辖隶属关系和本身经济结构的改变,先后屡次改名。

2002 年 6 月,深圳市光明农场撤销建制,成立深圳光明集团有限公司。2007 年 8 月 19 日,光明新区正式成立。2018 年 2 月,国务院批复成立深圳市光明区,9 月 19 日,深圳市光明区揭牌成立。

大鹏新区:得名于七娘山脚下的大鹏所城

大鹏新区因大鹏所城而得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 隶属南海卫,功能定位为军事所城,现简称为“大鹏所城”。大鹏所城因位于大鹏山(今七娘山,山状如鹏举)下而得名,大鹏新区因所城而得名。 大鹏新区所处的大鹏半岛历史悠久。 “2006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咸头岭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 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2011 年 12 月 30 日,大鹏新区成立,下辖葵涌、大鹏、南澳三街道改为办事处,行政区划仍属于龙岗区,新区管委会驻大鹏办事处。

怎么样?学到了吗?

快把这些知识

分享给身边的人吧~


【来源】南方+、《深圳市地名志标准地名词典》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