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一个辉煌而伟大的王朝,它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两汉时期,国家重视教育和学识,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空前繁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思想,汉朝的服饰受其思想、文化、科技、经济、风俗等的影响,也独具特色。汉朝纺织工业发达,女子服装款式多样,主要有:曲裾深衣、儒裙、直裾女服等。
曲裾深衣
西汉时期最为流行的服装,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但上下缝合,后片衣襟加长形成三角,加长的衣襟经背后再绕至前襟,几经周转,最后绕至臀部,腰间用绸带系束,通身紧窄,被体深邃,服装领口呈低口交领,以便露出里衣,下裙稍显宽松,呈喇叭状,长可曳地,以使行不露足,曲襟深衣的设计尽显内敛,雍容典雅,汉代曲裾深衣的衣袖分为宽窄两种,各具特色。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茶黄罗绮曲裾深衣
直裾女服
汉朝时期的直裾女服也叫直裾袍,区别于曲裾深衣,直裾袍的大襟下摆部分垂直裁剪,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服上的系带,仅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直裾袍相较曲裾深衣更加经济便捷,东汉时期,由于有裆裤的出现,直裾袍逐渐替代曲裾深衣,成为流行服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袍
襦裙
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上衣叫作“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汉代由于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的襦裙实物还原图示
宫廷贵妇礼服
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通过色彩、花纹、质地、头饰、佩饰等来表明身份的不同。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时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其显著的特点是:汉代女子所穿的深衣,长可及地,衣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的时候不会露出鞋子。由于衣服通神紧窄,能够把女子身体的曲线美很好地凸显出来。除深衣外,还有一种服装叫“袿衣”,样式大体与深衣相似。因为在衣服底部由于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故而得名。
汉代从皇后到二千石夫人,均以蚕服为朝服,也叫“蚕衣”,与蚕衣相配的是同色的绶带和腰带。汉宫女子日常衣服是上衣下裙制。太皇太后穿的蚕衣领子与袖口上缘有丝绦,并且使用青色和浅蓝色布料拼接而成。青色在上,浅蓝色在下。其他贵妇的深衣是浅蓝色的。
宫廷舞女服饰
秦汉时代宫廷舞女的服装式样奇巧多变,质地轻薄华丽。长袖紧身短上衣和曳地长裙,加饰金银珠宝和玳瑁、羽毛、玉石,充分显示出了她们的娇艳秀美、婀娜多姿。举手投足如清风拂面,轻歌曼舞,飘然若仙。
汉代宫廷舞女以善跳水袖舞著称。水袖,就是秦汉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服装。其实就是将平常衣袖的袖端接出一截来,再装上窄而长的假袖,来增加舞蹈的美感。这种服装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后世戏曲服装中的水袖就是受到了这种舞蹈服装的影响。
湖北省江陵县风凰山53号墓出上乐舞纹梳梳柄正面漆绘歌舞图像,中间舞女着窄袖长袖衣,曳地长裙
一般服饰
汉代女子比较普遍的穿着为: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上衣和下裳分开后,上身的襦、衫非常的短,一般只到腰部,袖子却逐渐加宽、加长,增加了装饰性。下裙特别长,样子有点类似今天朝鲜的民族服装。汉代妇女的襦裙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呈梯状,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它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襦裙长期为中国妇女服饰中的主要形式。东汉以后穿着的人虽一度减少,但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历久不衰,一直沿袭到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
汉代一般女子服饰示意图
内衣
女子的内衣被称作“亵衣”。“亵”是“轻薄和不庄重”的意思。汉代女子所穿的亵衣只有一片,后面用带子系住。内衣的面料是平织绢,绢面上通常会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以爱情为主题的花纹。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