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藤器文化 为乡村振兴赋能

惠阳发布
+订阅

一门古老的手艺,守护了一方家园,富足了一方乡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藤器让更多的人成为老手艺的传承者。藤编工艺传承人黄祝浓以其精湛手艺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告知世人:传承文化与乡村振兴也可以相互促进,实现锦上添花。

1992年,黄祝浓放弃做一名老师,决定和丈夫传承祖辈的编织技艺,开办了个体户性质的藤器家具加工厂。为了更好地弘扬祖传的手工编织工艺,黄祝浓工厂逐渐由加工为主向自主经营转型,工厂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米。因为编织工艺水平超群,订单应接不暇。

黄祝浓告诉记者,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订单锐减,工厂难以为继。而近几年,又遇到疫情,企业发展相当困难。但当她看到一根根藤条在编织艺人的手上飞舞,交织成一件件充满希望的藤器产品后,她下定决心:坚持!因为,每一根藤条的编织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每一件藤器作品的完成,都是对传统手工编织工艺的传承和坚守。

黄祝浓说:“特别是这几年的疫情也很难的,很难挺过来,每次很多朋友打电话第一时间就问:浓姐,你的工厂还在开吗?我就说我怎么不开呀,再艰难我也要开下去。我要一直做下去!”她决定用自己的手工编织工艺,重新塑造祖先经营的自己品牌。她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领藤编艺人,把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野生藤条,打制成一件件线条优美流畅、自然环保的藤器产品。

在黄祝浓的不懈努力下, 黄祝浓的工厂已由原来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10多家;藤编产品由单一的老式藤椅,发展到现在以生活用品、装饰品为主打的上千个品种;传承人队伍逐年扩大,由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上百人,传承的路子越来越宽。

目前,黄祝浓的藤器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和鼓励老师傅带徒传艺的方式,使一大批农户成为惠阳藤编的新兴力量,极大地方便了不能离家的当地农民,也为藤编公司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请进来的同时,他们还主动走出去,组织传承人带上藤编制品和编织材料,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产品展示展演活动等,在交流中博采众家之长,在展演中扩大技艺传承。

2020年,黄祝浓的女儿叶倩楠留学归来,也加入传承的队伍,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拓新思路。黄祝浓说:“我觉得我的思想和经营方式有点落后了,我就叫我女儿回来传承我这份工作。让她把我那藤器重新设计好,做成老年人喜欢、中年人也喜欢、青年人也喜欢的款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继续享受到,能够用到我们老祖宗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手工。希望把这行业好好传承下去。”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吕丽君 郭书豪

通讯员:凌嘉琪

编辑:陈丽 黄丽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