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疾控提醒: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概率

珠江时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远高于推荐的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烹调用盐摄入量小于5g/d的人群比例仅为23.3%。

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身体水肿,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肾脏病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患病概率,也会促进胃部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诱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因此,家庭“掌勺人”在做饭时要下意识地少放盐。此外,我们还要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谨防掉进高盐陷阱!

漫画 李世鹏

漫画 李世鹏

“隐形盐”有哪些藏身之处?

加工或预包装食品,腌菜、腌肉、腌禽蛋等腌制品和鸡翅、比萨、薯条、方便面等焙烤食品等是高盐的常见“窝藏点”。

话梅、果丹皮等果脯蜜饯类以及豆腐干、辣条、麻辣豆腐等豆制品零食更是藏盐于无形。

香肠、卤菜、卤肉、鸡爪等加工熟食往往会加入大量钠盐来防腐、保鲜、提味。挂面、馄饨、面包、饺子汤圆等方便食品也是“藏盐大户”。奶酪、冰激凌、糕点等甜品的制作过程也会加盐,突出食物中的香甜。

当下盛行的预制菜为了起到短期保鲜的作用,往往含盐量也较高,吃一份预制菜就可能超过一天的盐摄入标准。

此外,很多人做菜喜欢放的蚝油,实际上钠含量不低。酱油、豆瓣酱、味精、鸡精等各种含有钠的调味品也是富含“隐形盐”。

如何避免“高盐陷阱”?

高盐的危害,其实就是钠离子摄入过多的危害,因此我们应养成查看食品“营养成分表”的习惯。

购买食品时,可以留意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每100g食物中的含钠量或营养素参考值。固体食品每100g的含钠量超过600毫克或高于30%NRV,液体食品每100g中含钠量超过300毫克或高于15%NRV,就属于高钠食品。

如某食品的营养成分表显示,每吃100克就摄入764毫克钠,占健康成人一天所需钠的38%。按这个标准,该食品就是高钠食品,建议少吃或不吃。

此外,应少下馆子、少点外卖,多在家做饭。下馆子或点外卖虽然美味又省事,但为了提升口感,很多加工方式都是重油重盐重糖的。如果情况允许,建议多在家做菜,选用“低钠盐”调味品,可以多尝试清蒸、白灼等做法,炒菜时最后才放盐以及少放各种调味料。

避免“高盐陷阱”,还应少吃加工或预包装高钠食品。少吃腌菜和酱菜等腌制品,食用前可使用清水清洗浸泡,除去部分盐分。不建议一日三餐都吃预制菜,其他高钠零食能少吃则少吃,能不吃就不吃。

南海疾控提醒:大家要树立“人人行动,全民控盐,就要5克”的减盐理念,低盐饮食,健康生活。

【记者】许可可

【通讯员】谢桃英 徐倩 何杰俊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