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现买的)大喇叭
迈着(自信的)大步伐
讲着(满满东北口音的)普通话
一段“显眼包”式的自我介绍
与现场同学热情互动
……
近日,某大学一新生
登上了热搜
网友们纷纷评论道
“我甚至都没有勇气看完这个视频”
“能不能让她帮我念完台词啊”
“好了,现在班长都不用选了”
“好羡慕这种性格”
“显眼包”们总能凭一己之力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加倍的快乐
广西桂林一高校大学生搬宿舍
某几位同学觉得床上蚊帐
已经搭建成型
重新拼装太耗时
将“小蒙古包”扛过去新宿舍
直接一整个宿舍变“显眼包”
但也有一些新生
在2023级的新生群里
不停“整活”
显眼确实很显眼
尴尬也确实很尴尬
短短几句话
新生们通过明示与暗示
凸显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不畏尴尬也要展现自我的精神
让围观的“过来人”大受震撼
一直在大众面前
偏褒义性质的“显眼包”一词
怎么就在新生群里
变成了“尴尬”的代名词?
“显眼包”这个词,重点在“显眼”,形容一个人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同时又丢人现眼,在互联网社交语境下属于褒义词。
在2023年新生群“显眼包”出现之前,该词在网络语境中已然成为可爱、活跃、外向的代名词,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不再惧怕特立独行、勇于展现个性的人生态度,逐渐淡化了“丢人现眼”的贬斥意味。
日常生活中,“显眼包”的行为是一种在表达释放自己个性的行为方式,展现了年轻人愈发松弛的生活方式。
例如,拍照时“显眼包”一下,就能留下独特的青春回忆。
穿搭上面“显眼包”一下,既能展示自己的个性,也能让年轻人们心情愉悦。
行为看似“丢人现眼”,实则完全拿捏了你的喜好。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人对“显眼包”都表示很喜欢,他们总是用自己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狠狠地抓住你的眼球,刺挠你的笑点。
▲某高三男班主任们在毕业晚会上,一起跳傣族舞给学生解压。
如今的年轻人,当一下“显眼包”,也是一种通过社交媒体仪式性疏解压力的方式。同时,“显眼包”们的存在似乎能够让人对“丢脸”这件事不那么恐惧,反而将“尴尬”化解成搞笑。
不过,重新审视那些新生群里炸裂的“显眼包”发言,“学校附近有没有星巴克”“请叫我少爷”“学校有车位吗”……这样尖锐且颇有几分矫揉造作的言论,确实令很多围观者深感不适,但这也并不妨碍类似的行为一度在新生间引起模仿热潮……
这些“显眼包”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初入大学的学生渴望被认同的“自我展示”,是新生们面对陌生环境的一次“人设大战”。
要靠豪车代步的少爷、只喝星巴克的留学精英……新生们刻意的树立人设,一举为自己与他人交往界定基调,无不透露着他们想在新环境中尽快定位自我、吸引同类朋友的愿望,同时展现出了刚融入陌生环境的迷茫。毕竟,网络中的试探,好过在现实中的碰壁。
很多网友都曾作为“过来人”表示理解,毕竟曾经的自己也为立好“开学人设”,做过不少在学校风靡一时的事。
其实对于围观的群众而言,新生群里大部分“显眼包”发言只算得上是用力过猛的表演,吸引注意力的小手段,多数发言无伤大雅。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在这四年光景里,这些“显眼包”将逐步学习到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识到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这会拓宽他们的视野,也让其不断审视过去,争取成为更好的自己。
尽管在这过程中有些许坎坷,但这也恰恰会成为大学生涯中必定会留下的青春印记。
当“显眼包”们长成了大人,因自身的闪光点而在人群中熠熠生辉时,他们依旧还是当年那样“显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