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详情:
消费者李某于1月18号驾驶一台宝马车辆在徐闻县曲界镇碰撞电线杆,造成车辆受损严重。保险公司查勘员在接到案件后立即赶到现场,现场核实车辆后发现受损严重,但驾驶员却无明显外伤且报案前,驾驶员的哥哥多次电话呼入驾驶员。
在察觉案件可能存在调包嫌疑,现场查勘员立即上报调查岗。调查岗工作人员在接到案件后立即约见驾驶员。经了解,驾驶员自己开了一家维修厂,车辆是其哥哥购买的,只是将车辆登记在驾驶员名下,车辆的实际使用人是驾驶员的哥哥,其真实驾驶员也是驾驶员的哥哥。驾驶员(哥哥)因酒后驾车导致事故,因害怕承担事故责任,立即联系非实际驾驶人(其弟弟)进行顶包。在固定证据后,调查员告知案件存在调包嫌疑涉嫌骗保行为,且需承担法律责任,被保险人被识破后主动向保险公司提交放弃索赔声明。
案例警示:
酒驾调包作为保险欺诈案件的常用手段,在车险事故查勘过程中可谓是屡见不鲜,但是无论自认为多么高明的手段,多么无懈可击的理由都逃不过查勘人员和反欺诈工作人员的法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一己私利丧失道德准则,钻保险理赔的空子属实不可取。无论是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赔款还是夸大事故损失、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事后投保、小额骗保等行为均属于保险欺诈行为,一旦被发现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严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