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座城市,装配式建筑规模已超过8000万平方米

南方+ 记者

9月14日至16日,由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主办的第五届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深圳)论坛暨深圳新型建造二十年成就展在深圳大梅沙举行。南方+记者在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深圳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超过800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已达50.91%,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首批、广东省首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深圳建设行业持续推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具有深圳特点的政策、标准、产业、人才体系。”在论坛上,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二季度深圳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068.56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91%,孵化培育了42个国家、省、市级产业基地。

根据今年4月印发的《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深圳将建立技术标准、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六大体系”,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掌握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建造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形成深圳特色的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目前深圳已出台16项政策文件和18部标准规范,并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作为+协会助力+市民受益 ”的新模式。装配式建筑正在不断向市政设施、轨道交通等领域扩展应用,向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不断转型升级。

“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装配式建筑部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坚持点滴落地,稳步推进,为深圳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新型建筑工业化新发展做出新探索”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观点碰撞

住建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

以工业化智能化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文林峰提出了推动建筑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导向、六个举措。

其中三个导向包括“目标导向”,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主旋律、总基调;“结果导向”,提质增效,提升中国建造水平;“趋势导向”,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建设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六个举措一是以建设好房子为目标,管线分离、方便维修养护、百年寿命;二是发展工业化需要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BIM信息技术和装配化全装修等“四驾马车”共同发力;三是系统化集成化发挥产业化综合优势;四是标准化,这也是工业化的基础;五是推进智能建造协同发展;六是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

“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渐渐肯定要从拖泥带水走向干净利索,这是大势所趋。”文林峰说。

华为终端BG首席战略官、全屋智能产品线总监邵洋:

不同时期的“好房子”,标准是什么?

邵洋认为,“好房子”的定义是在不断发展的,大约每20年就会发生一次变化。

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重要的是“功能”,大家没房子要开始买房子,有房子要换大房子,房子中间不需要增加服务,里面装上合适的家具,就是那一代的好房子。20年后的第二代好房子,重要的是“美”,老百姓生活富裕了,开始追求风格、调性、设计、美感。

“但是到今天,我们在‘功能’和‘美’上已经达到了80分的水平,再增加体验则需要付出超额成本。”邵洋指出,在空间体验进入3.0阶段时,智能化能够以更高的性价比提升空间的设计和体验,他将这种体验提升概括为“极简”和“魔力”。“极简就是让复杂的操作更简单,魔力则是让空间变得跟过去不一样。”

邵洋认为,当今的“好房子”要有一个“底座”,即网络覆盖Everywhere,这一底座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要极其坚固,就像钢筋水泥一样让大家享受体验。而在底座之上,则会长出“6棵树”,分别是智能灯光、全屋音乐、安全守护、智能交互、生态系统、绿色低碳等,这些都是全屋智能引发的“空间蜕变”。

万科集团董事、开发经营本部高级副总裁王蕴:

房地产行业进入“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在王蕴看来,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的阶段,对于高品质住宅、建筑品质功能性等方面的要求往往要更高,相关标准的提升主要还是体现在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跟自身居住体验、安全耐久等基本功能相关的要点上。

“目前行业大发展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已经进入需要苦练手艺、凭本事吃饭的时代。”王蕴认为,项目开发经营的容错度已经非常有限,从投资研判、客产洞察、产品定位、品质实现到探盘效率需要一气呵成,这中间任何的断点和脱节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品质表现出色、配套完善的“特别好”的项目,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

天津市银丰机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利建:

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仍有诸多痛点

“目前我们国内的PC装配式构件生产线技术算是比较成熟、比较先进了,但在钢筋网片绑扎环节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效率太低。”在主旨分享时,刘利建表示,目前国内钢筋网片标准化不高,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的关键痛点之一。“纵筋间距多数不是50毫米的倍数,叠合板应用钢筋网片生产中需要频繁更换200多种规格,常规设备无法满足。”

刘利建还指出,BIM数据无法打通、交互也是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的关键痛点,急需一种高效、准确的数据智能转换方法。

南方+记者 葛政涵

编辑 欧旭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