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池晓玲:治疗慢乙肝伴顽固性腹胀失眠症案

广东中医药
+订阅

▲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中医哲学访问学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钟某,男,时年49岁,患者因“腹胀8年余,不寐3年余,加重1月余”于2023年3月30日入院。

【发病过程】

患者自诉1994年体检发现乙肝小三阳,当时肝功异常(未见报告),定期复查,肝功反复异常。2007年因肝功异常医生予阿德福韦脂抗病毒治疗,2015年因耐药换用ETV抗病毒治疗至今。2016年反复因腹胀至外院治疗,2020年因腹胀至我院住院治疗,诊断:1.慢性胃炎;2.结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活检钳钳除术);3.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近期服用莫沙比利、吗丁啉、米曲菌胰酶片、法莫替丁等药物。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不寐,入睡困难,入睡后易醒,近1月加重,为寻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由门诊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收入我科。

【首诊证候】

入院症见:患者疲倦乏力,腹胀,易烦躁焦虑,小便次数频(15-20次/日,夜尿1-2次),大便调,寐不安,需口服劳拉西泮片助眠,近半年体重下降2-3kg。舌暗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相关检查:血红蛋白 128↓g/L,铜蓝蛋白 13.9↓mg/dL,乳酸脱氢酶 119↓U/L。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上腹部MR:肝纤维化、慢性活动性炎症;轻度不均匀脂肪肝。

【治疗经过】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焦虑抑郁状态,慢性胃炎,脂肪肝(轻度)。

中医诊断:肝着病(痰瘀互结证)。

主要治疗:入院后予暂停劳拉西泮及吗丁啉药物口服。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抗病毒治疗,予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口服。重用外治疗法,予火龙罐等罐法治疗通腑消胀,予耳穴压豆、活血化瘀中药沐足等改善睡眠。

【中医外治疗法要点】

1、罐法综合治疗

辨证思路:患者舌苔白腻,舌肝胆区瘀血明显,患者肝气不舒,湿瘀蕴结于中焦,中焦脾胃运化失常,脾阳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运化失常,气血运行受阻,阻滞血液成瘀,进而导致腹胀,火龙罐具有温、通、调、补之功效,可通肝经、温补脾阳,祛除痰湿、活血化瘀,选取中焦的对应身体前后部位及俞募配穴法,对重点穴位进行手法加强。

火龙罐处方:一周两次,每次30min,要求以局部皮肤潮红为佳,有透热感为度。施灸部位:背部、腰骶部、全腹部,手法加强穴:气门、章门、脾俞、胃俞、中脘、大横、神阙、天枢、气海、关元。取穴依据:期门为肝之募穴,章门脾之募穴,脾俞、胃俞为对应脏器背俞穴,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可双向调节胃肠蠕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利水之效;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健脾理气、散结除湿、通调肠胃;神阙穴在脐部正中央,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疏调肠腑、行滞理气,是腹部要穴,可调中和胃、健脾理气;气海为元气聚集之处,行气活血,通经散瘀;关元穴为小肠募穴,擅助气行水、益气固本。双足底涌泉穴用艾灸箱艾灸以引气归元,引热下行。指导患者饮温热水,勿开空调,勿吹风着凉,4-6小时后方可冲凉。

疗效观察:4月1日患者行火龙罐后自诉腹胀缓解,4月2日痞满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为12分。4月5日患者行火龙罐治疗,4月6日痞满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为7分。4月6日患者舌暗红,舌肝胆区瘀血好转,苔少许黄腻,诉少许口干,患者仍有虚火及瘀血,予停火龙罐治疗,从4月4日起行活血化瘀方中药沐足。4月6日及9日予行平衡火罐疗法祛除湿热,活血化瘀,调理中焦脾胃。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留罐10分钟,隔3日一次。

2、耳穴压豆治疗

辨证思路:患者当前工作压力大,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滞,肝脾气机失调,思虑太过,心神受扰。《素问·逆调论篇》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不布,聚而生湿生痰,痰湿阻滞,又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于濡养;思虑太过,劳心伤脾,损耗阴血,血不养肝,肝血亦亏,则肝疏泄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致津液代谢失常,日久酿生痰热,扰乱心神。患者失眠与脏腑关系密切,舌暗淡,有瘀斑,苔白腻显示患者有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耳穴压豆取穴:取神门、心、肝、脾、肾、胃、神经系统皮质下、枕、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耳背多梦区。取穴依据:神门、枕具有镇静安神利眠作用;神经系统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可以疏肝解郁;脾可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肾主骨生髓,可补脑益心,阴阳上下相互制约,脏腑功能的以平衡;胃穴可以和胃安眠;神经衰弱区及神经衰弱点为利眠要穴,可使患者入睡快;睡眠深沉穴和神经衰弱点对贴以加强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神经衰弱区及多梦区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入睡加快,睡眠深沉。耳穴压豆处方:隔日一次,每日按压3-5次,每次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12天的治疗,至患者出院时,患者偶有腹胀,失眠状态明显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由17分(睡眠质量很差)降至10分(睡眠质量还行)。患者日间小便频次7-10次,夜尿次数0-1次。患者各项自觉症状改善,中医症候积分58分降至23分。

【按语】

本案特点为患者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年的肝病患者,针对腹胀、失眠等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暂无特效药,可通过服用增加胃动力药物、抗失眠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此患者大多检验检查指标均正常,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且逐渐加重。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对药物的需求量上升,腹胀失眠相互影响,且慢慢药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曾经夜深人静时候想过自杀,进而寻求中医方法解决。

池晓玲教授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对本案长期应用多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宜减少内服药物,采取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进行治疗。此个案中使用了火龙罐疗法、平衡火罐疗法、耳穴疗法、五行音乐疗法等,因患者久病体虚可以通过艾灸床以补阳气,但是患者虚不受补,易肝火上炎,遂选择火龙罐调理中焦气机运行、疏通肝气、温补脾阳,再加之中药沐足以引火下行活血化瘀,同时温通肾阳,司理膀胱气化功能,加之耳穴疗法温通肾阳、调和阴阳、调理脏腑,患者舌苔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为平衡火罐。通过辨证施治患者腹胀、不寐、小便频数等症状好转,患者瘀血去除、中焦通调、固本培元,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以中医临床思维为指导,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同时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疗法的灵活性,对痰瘀互结型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本案编写:邓燕妹、罗利娟、范井月、张朝臻)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池晓玲 主任医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