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浣熊“入侵”欧洲,“生态害兽”泛滥难解

姚忆江工作室
+订阅

当第一只北美浣熊踏上欧洲大陆时,商人们盘算着有利可图的皮毛生意。九十多年后,浣熊家族在森林、城市里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生物入侵问题迫在眉睫。

自2016年起,浣熊就被列入《欧盟关切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这意味着在整个欧洲联盟范围内,不允许关于浣熊的进口、繁殖、运输、商业化或有意把它们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近年来,欧洲大陆浣熊数量估计超过50万只。除了比利时之外,在许多欧洲国家,这种动物也都成为令当局头疼的外来入侵物种。

治理入侵物种泛滥成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金澳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亮晶晶的黑眼睛上,蒙着一抹神秘的“黑色眼罩”。灵巧的前爪酷似人类婴儿的小手,可以紧握住圆滚滚的坚果。

在很多人看来,浣熊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浣熊原产自北美,因常在水边作出清洗动作而得名“浣熊”。然而,当它们来到欧洲大陆,却登上了外来入侵物种的“黑名单”。

早在2020年1月,德语日报《Grenz Echo》就报道称比利时东部浣熊泛滥,将其称为“浣熊瘟疫”。2023年9月,比利时当局再次披露称“5万只浣熊已在该国南部山区安家”。

当第一只北美浣熊踏上欧洲大陆时,商人们盘算着有利可图的皮毛生意。九十多年后,浣熊种群在森林、城市里泛滥成灾,生物入侵问题迫在眉睫。

为了控制浣熊扩散,欧洲部分地区默许或鼓励猎杀浣熊。不过,动物保护组织却称其为“大屠杀”,谴责“猎人们试图用所谓的物种保护口号和站不住脚的狩猎论据为大屠杀辩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世界各地,当某个外来入侵物种(IAS)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时,直接猎杀成为不得已的治理方式之一。

“不过,这些措施通常需要谨慎规划和执行,以确保其有效性,并把不良影响最小化。”王豁说。

浣熊“瘟疫”

据比利时媒体9月4日报道,比利时正在同“入侵”的浣熊作斗争。当局承认,5万多只浣熊已经在比利时被森林覆盖的南部山区安家,采取捕杀方式消灭他们为时已晚。

比利时瓦隆的环境部门官员塞利娜·泰利耶(Céline Tellier)在受访时说:“这种动物看起来很可爱。不幸的是,在世界各地,入侵的外来物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五大因素之一。”

“这是史无前例的,非常壮观的一次入侵。”埃里克·阿尔克马德(Eric Alkemade)是比利时列日市的一名职业猎人,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侵入危机出现以来,他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关于浣熊的电话。

在客户委托下,他每个月捕捉9-15只浣熊。得益于当地浣熊业务的激增,他的收入明显增加。

“在人们的想象中,浣熊是可爱的小伙伴。但事实上,如果它们得不到满足,就会具有很强攻击性。”埃里克说,浣熊爪子锋利,会狠狠地抓咬。当它们无法在阳台上找到食物,就可能潜入人类房屋。

“浣熊造成的破坏不言而喻。”埃里克说,浣熊会破坏包括黑鹳在内的各种鸟类的巢穴。此外,浣熊还会攻击人类的家禽与宠物,比如“鸡、兔子、鸭子”等。

如果浣熊数量有限,或许人类可以和这些“麻烦制造者”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幸的是,浣熊种群却日渐壮大。

“近年来,欧洲大陆浣熊数量估计超过50万只。除了比利时之外,在欧洲许多国家,这种动物也都成为令当局头疼的外来入侵物种。”王豁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2016年起,浣熊就被列入《欧盟关切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这意味着在整个欧洲联盟范围内,不允许关于浣熊的进口、繁殖、运输、商业化或有意把它们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小小的浣熊为什么会让欧盟“为之色变”?

“浣熊是杂食性动物,鸟类、昆虫、水生生物和植物等都是它的食物。种群泛滥不仅会和本土动物形成食物竞争,也会直接威胁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王豁表示,浣熊会破坏栖息地,尤其是在寻找食物时,它们可能挖掘地洞或破坏树木。

此外,浣熊携带包括狂犬病在内的诸多病毒,对当地野生动物和家畜造成威胁。浣熊有时会在垃圾桶里觅食,引发垃圾管理和卫生问题等。

“生存高手”

北美浣熊引入欧洲,源自于两次人为的物种迁徙。

据公开报道,上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统治时期,浣熊被引入德国,用于狩猎及获取皮毛。上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空军人员释放了许多作为吉祥物带到法国的动物,它们在法国埃纳地区一个空军基地周围安家落户。

王豁向南方周末记者补充了诸多细节。

在上世纪30年代,浣熊毛时装一度流行,德国许多养殖场饲养浣熊。不过,圈养的浣熊不如野生的皮质好,于是一些母浣熊就被野放到德国西部的森林中,十年间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并扩充到德国东部。1945年,由于战争空袭,又有不少养殖的浣熊逃跑、野化。

比利时地处德国和法国之间,自然成为不少浣熊的迁徙目的地。在新家园,浣熊种群迎来快速增长期,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王豁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野外,浣熊在陆地、水下、树上,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补充营养的食物。在城镇里,浣熊可以通过翻垃圾、攀爬进入人类房屋院落等觅食。再加上浣熊外形可爱,人类对它们通常不抱有敌意。”

繁殖策略上,浣熊常选择树洞、地洞或山洞作为产仔地点,这些地方提供了相对安全和隐蔽的环境,有助于幼崽的存活。另外,浣熊的哺乳期不长。浣熊幼崽在同一年的夏季末就可以断奶,然后开始独立生活。

广西南宁动物园动物饲养员柳先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较于其他哺乳动物,浣熊繁殖能力较强。比如猴子一年生一个幼崽,平均3-4岁开始繁殖。而浣熊一年能生4个左右,而且性成熟早。

同时,浣熊在生存上也有诸多优势。“在自然界中,浣熊能游泳,会挖洞,善攀爬,在树上、地上都能生存。在城市中,垃圾是浣熊最容易获得食物的途径。然而,同样是依靠人类垃圾生存,浣熊却比老鼠个头大、天敌少,甚至和人类宠物猫、狗打斗,优势明显。”柳先生说。

浣熊在欧洲的泛滥失控,跟能控制它们的野生动物(如鹰隼等猛禽、狼、狐狸等)的稀缺或许也有一些关系。

王豁提出,猫头鹰是一种常见的小型猛禽,但对于浣熊的幼崽的威胁就是致命的。在欧洲的自然界中,如果附近有猛禽盘旋,就会逼着哺乳期的母浣熊不得不叼着幼崽转移、另觅安全的巢穴。在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当一部分的幼崽会在头6个月死掉,只有一部分能存活下来。

埃里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些比利时居民希望通过浣熊的天敌——比如狐狸和狼,用天然的食物链来保持生态的平衡。但这“为时已晚”。

埃里克说,为了达到控制浣熊数量的效果,狼群必须要在某些地区长久定居。与此同时,浣熊的快速繁殖造成了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不平衡。“这场战争已经不平等了。如果不采取严厉措施,就很难遏制它们的快速增长。”埃里克说。

“猎杀”争议

近年来,猎杀成为控制浣熊暴增的常见方式之一。

据德国狩猎协会(DJV)披露数据,在2020-2021狩猎季,德国猎人合法捕获了200163只浣熊,二十年间增长了57倍。该协会还披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浣熊遭猎杀数量持续上升。这表明“入侵物种已在空间上大范围扩散”。

为控制浣熊泛滥,甚至有组织为清除浣熊支付专门费用。

比利时猎人埃里克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他一般接受私营部门或者地方市政部门的委托进行猎捕,按月支付报酬,通常是1500欧元/人。

埃里克透露,当地政府曾利用水利和林业官员来消灭浣熊,但“他们人数太少,装备也不好”。而埃里克持有狩猎执照,有专业的狩猎技能。“我每天都会去看我设置的陷阱,我有武器执照,经验丰富,装备精良。”

然而,埃里克的工作并没有得到所有人认可。

“很多天真的人保护和喂养浣熊,认为我是野蛮人。”埃里克说,盛行的动物保护思潮让人们对猎杀浣熊变得敏感,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公众利益,是为了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同时,猎杀措施也遭到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

德国善待动物组织(PETA-Team)就曾呼吁,“停止不必要的浣熊狩猎”。该协会提出了保护浣熊的五个理由,其中包括猎杀浣熊会适得其反,因为“浣熊可能通过增加繁殖来应对狩猎”,以及浣熊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因为“濒危物种几乎不属于浣熊的食物”等。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该组织于2022年7月发起网上请愿,呼吁欧盟委员会将浣熊从入侵物种名单中删除,截至目前已有7643名支持者。

在浣熊的老家北美,人们对待浣熊的态度也更加宽容。

“A1 raccoon 浣熊博士”小型动物防护公司位于加拿大多伦多,该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是帮助客户处理野生动物入侵、害虫防护等问题。

该公司员工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工作中,他们常遇到浣熊也常常侵入人类的房屋。两个月前,温哥华就发生了浣熊袭击人和宠物狗的事件,“小狗被弄瞎了一只眼睛”。而人类接触浣熊而感染狂犬病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然而,在公司所服务的范围内,民众对浣熊依旧持有宽容态度。

“法律不允许我们捕杀野生动物,我们只是把一些入侵人类居住地的浣熊驱逐而已。大家对浣熊基本上还是有好感的。”该公司员工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

在美国休斯敦,浣熊常来华人小艾(化名)家的院子里吃“自助餐”,那是小艾专门为浣熊设置的自助喂食箱。院子里还养着鸡和鱼,但“浣熊从没嚯嚯过”。

小艾说,当她过去租住公寓时,常看到浣熊在夜间翻找公用垃圾箱。“不过他们只是翻垃圾,吃完就走。有时丢垃圾的邻居们会遇到浣熊,“大家也大都觉得可爱,没见过有人恐慌和厌恶”。

“浣熊不会无缘无故入侵破坏。”在小艾看来,人类侵占野生动物家园,导致浣熊食物匮乏,不得已翻垃圾果腹。她反对捕杀浣熊,主张用绝育方式治理浣熊泛滥问题。

王豁认为,相较于捕杀,绝育通常被视为一种相对温和、比较人道的方法,用来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但是,这种方法也需要考虑时间、资源和可行性的因素。

“治理入侵物种泛滥成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王豁认为,应对入侵物种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物种的特性、环境的情况,以及社会和道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最佳的做法是采取多种方法的组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