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坑“林导”:抓住露营风口,打造广东的“呼伦贝尔”

南方+ 记者

蓝天白云,草甸如茵。林敏和伙伴手提铁丝,在大草原巡视。这里原被村民称为“掌牛坝”,意思是放牛的地方。没游客的时候,村民把牛放出来,让其大口嚼着青草。

“十一假期要来了,我们要做好准备。”林敏一行用铁丝对周围栅栏修修补补,时不时清理下杂草。

这片近千亩的草地,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被游客称为广东的“呼伦贝尔”。罗坑四周环山,状如谷箩。“坑”在客家话是小溪的意思。一条小溪把“箩”南北对半分,得名罗(箩)坑。

罗坑大草原上,大大小小的帐篷驻扎在此。受访者供图

罗坑大草原上,大大小小的帐篷驻扎在此。受访者供图

小溪一头连着的是鱼虾成群的罗坑水库,紧挨着的便是这个曾扎下150多顶帐篷的热门露营地——罗坑大草原。

2020年,旅游圈刮起“露营风”,包括林敏在内的多位返乡大学生抓住机会,成立草原露营基地。

建民宿、搞露营、做餐饮、推介景点,这群年轻人想方设法把位居深山的家乡推出去。如今,中心坝村成为镇域旅游接待的集中地,每年带来800万元收入,提供上千人副业就业机会。

从大城市到大山里:在家门口做“大项目”

罗坑的湖光山色,早年吸引着各地驴友自发前来探索。与此同时,在西安上大学的林敏,用空闲时间到处“穷游”。“坐二十多小时的硬座火车,用最省钱的方式玩最多的地方。”

“体验得多了,觉得家也挺好,很有发展潜力。”到处探索的林敏,对家乡旅游发展的思考愈加频繁。

2017年,林敏大学毕业,抱着去繁华城市闯一闯的心态,来到北京。在一家科技行业公司,他负责电网安全系统的销售。从早八点到晚八点,他一天要打出近千个电话。而后,他又就职于深圳一家金融公司,负责理财产品的营销。

三年两份工作,他需要和各类人士打交道,“销售”思维贯穿其中。但深圳来回3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让他喘不过气。“家里环境舒服太多,节奏没那么快。”每当这时,林敏就会想家,“可回来的话,如何干出一番事业,支撑自身的发展?”

2020年,林敏家着手改建自家瓦房,打算用作民宿接待,回来帮忙的他看到了机会。“节假日游客量已远远超出民宿承载量,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这一年,原本用作放牛的罗坑大草原名气越来越大,成了省内外露营的好去处。

同年10月,林敏和黄源鸿、邓富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合作拿下村里的地并成立公司,专攻草原露营。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畅谈家乡发展。二十年后又重聚,围绕家门口的大草原做个“大项目”。

创业初期,他们全靠自己摸索。没经验,请外头旅行社的朋友来罗坑“传经送宝”;没资金,先从自家人“下手”;没灵感,在草原上搭起天幕,在星空下头脑风暴。

夜晚的罗坑大草原,游客们放着焰火。受访者供图

夜晚的罗坑大草原,游客们放着焰火。受访者供图

买帐篷、建仓库、细化项目,一套成熟标准的服务流程出炉了。游客来了,工作人员搭好帐篷,晚上篝火派对、烧烤火锅应有尽有,还附带周边景点的导游服务。

那时,他们最多可接待超百名游客,营地里最多时有30多人从事各项工作,工作人员都是叔伯亲戚、同村村民。

从“林导”到“林总”:懂“上网”的年轻人

当真正投入到家乡旅游业建设后,这群年轻人发现一个问题,网络上查询不到罗坑各个游玩点的地址。游客想找地方,只能询问当地村民。

完善旅游景点的地图标点工作,自然落在“会上网”的年轻人身上。自费做一个招牌,写清地名,插在游玩点旁,拍照上传地图软件。审核通过后,地图软件就能搜索导航到各类景点。

亿万年方形成的独立石灰岩罗坑大岩洞;溪水遇凹壑形成清潭,如同玻璃水的碧水潭和大空潭;徒步溯溪玩水的好去处猴寨……这些宝藏“打卡点”在他们的努力下,正式“上网”,清晰地标注在网络平台上。后来,他们还把村里的民宿同样标注一遍。

做过销售工作的林敏深知宣传的重要性。“我和妻子是同学,因为搞营地再度重逢,现在成家。”林敏说,妻子原来在大城市做文职,现在他俩打配合,通过图文和小视频,在社交媒体把罗坑的美景推介出去。

“林导”兼职导游,为游客讲解。

“林导”兼职导游,为游客讲解。

如今,来罗坑的游客七成来自珠三角地区,线上有他们的图文推介、线下有街坊的口口相传。“这种裂变的传播,导致客流量激增,高峰时期我们的承载能力还是不够。”林敏说。

“基础设施还是我们村的硬伤,接下来需要重点突破,”中心坝村支书沈世杰说,如今到访镇域游客八成汇聚于此,“多亏村里返乡创业年轻人思维活,引来游客,带动民宿发展,承载量也在不断提高。”

2022年,韶关市中心坝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聘林敏做总经理。原来兼职做村里导游的“林导”变成了肩挑重任的“林总”。

作为村级的旅游公司,“林总”工作量剧增,统筹协调村里所有的住宿餐饮接待完成各项服务,对外联系旅行社以及自驾游客。“一天下来,一般要联系五十多个客户。”

研学旅行、热气球和滑翔伞体验、水上桨板运动、温泉开发项目……公司开发的品牌项目越来越丰富。2023年以来,公司吸收本地劳动力200多人次,营收70多万元,利润超6万元。

从丰富到安静:返乡大学生还是想扎根于此

当旅游淡季撞上雨季,淅淅沥沥的雨点把林敏的思绪拉回从前。

“虽然现在工作很充实,有时候会安静过头了。”林敏说,客人来的时候热热闹闹,没有客人的时候也会无聊,妻子也提过,要不回大城市去,那里生活还是丰富些。

“我想我们这群大学生还是想扎根于此,为家乡真正出一份力。”林敏看好罗坑旅游发展的潜力。

不只是林敏,2017年,黄源鸿辞去外企的工作,回乡创业。他改造自家闲置的5间泥砖房,搞成有特色的乡村民宿。2020年,他与林敏一起联合成立旅游公司,开始运营罗坑镇首个露营项目。

刚回小城,他们的心理活动有相似之处。“节奏完全没有放慢,现在工作量是自己把控,手头上要处理的东西更多了。”林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环境会舒适很多,工作地点变成了家门口的景区。

这群返乡的小伙伴,学会了放松。在罗坑的各个游玩点,他们相伴而行,去游泳、去徒步、去爬山。他们也没闲着,每次放松实为“踩点”,为完善旅游路线做进一步准备。

从前的中心坝村,全靠着一张写着“农家饭、家庭民宿”的硬纸壳揽客,只有15张桌子、20张床位。如今,各大线上订酒店的平台能清楚搜到每家民宿,现有400张桌子、560张床位。

只有扩张还不够,这群年轻人对民宿建设的标准化思考良多。

“我们根据客人的需求,制定严格的标准,进行民宿的档次分类。”林敏说,建设年份、装修水平、设施配比,这些要素都考虑在内,然后统一定价,根据每档的不同,会拉开60元左右的差距。团餐也是如此,将菜目表对外公开,“对所有游客开诚布公。”

十一将近,林敏(右)检查着营地的帐篷及设备。曹伟峰摄

十一将近,林敏(右)检查着营地的帐篷及设备。曹伟峰摄

“十一要到了,我们得抓紧时间,打算再增加一些游玩点的引路标识,再发动一些村民,拿出达到标准的房子去接待。”林敏说。

趁着闲时,他低头巡视着大草原的栅栏等设施情况。猛一抬头,不远处的群山青翠葱茏,罗坑水库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文字】南方+记者 叶志强

【图片】曹伟峰

编辑 曹伟峰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