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广州,仿佛已经开始有了一点秋意。有人说广州是没有秋天的,其实,广州的秋天只是很低调,低调中透露着独有的风情。
正如广州这座城市,虽然低调务实,但敢闯敢干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性,刻画在城市的基因之中。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格局着墨颇多。提纲挈领,要义在于:促进广州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
从老城区的骑楼老街到摩登现代的高楼,广州内核坚韧,风格多样,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下一站”,会有哪些精彩?
图/桑叶同学
今天我们先来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的核心之一,东山口,看“老城市”与“新活力”,“烟火气”和“都市文化”在这里交织。
“不要轻易去东山口,小心会潮到风湿骨痛。”
在广州,几乎没有一个文艺青年,不喜欢东山口。
岭南气候的潮,历史底蕴的潮、时尚与文艺的潮都藏在东山口的角落里。
这里,集复古、古风、中西合璧、烟火气于一身,东山口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当作拍照的背景板,出片率和颜值一样高。
然而网红打卡地只是东山口的A面,而东山口的B面则是老广心目中的情怀代言词。
比起东山口,老广更喜欢称呼这里为:东山。东山代表着的不仅仅代表着潮流和网红聚集的社区,更凝聚着广州烟火气和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刻在老广DNA里的一句话,也让“东山”两个字,听起来就自带“气质”。
作为广州弄潮青年最爱的文艺商圈,这里随处可见隐藏在红砖洋房的咖啡店、潮牌店、买手店......
图/吃喝玩乐IN广州
藏在街头巷尾的各类美学空间,随手一拍,总能带给你惊喜。
走在东山口,就像开盲盒,映入眼帘的都是精心打扮的时尚达人:嘻哈男孩、国风女孩、多巴胺穿搭......流行元素在这里集合碰撞,非但还不违和,还让东山口多了一份独特的自由生长的青春气息。
除了时尚浓度超高的潮人以外,这里还有在文艺空间里忙活的品牌主理人、在洋楼里醉心创作的年轻设计师......形形色色的年轻力量,构成了东山口愈发向上的生命力。
2005年,东山区合并为越秀区,从此,东山区正式成为历史的烙印,但是,东山在广州人心目中,永远有一个专属的位置。
图/Hobin
老广眼中的东山,不仅仅是庙前西街,而是从东山口地铁站出来一路向南,一直到新河浦一带。中共三大会址、五大侨园、各式红砖老洋房、东山百货大楼、东山肉菜市场、历史悠久的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广州市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都是广州人忘不了的情怀代名词。
在葱葱郁郁的参天大树两旁,是岭南本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交织融合的东山老洋房。
东山口拥有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式洋楼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五大侨园——逵园、春园、隅园、简园、明园。
其中要数春园名声最响。春园是由一位美国华侨商人于1922年建造的公寓式楼房。它借鉴了欧美建筑风格,又融合广东传统民居的特点,在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有着中西合璧的艺术气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等部分代表在春园24号居住办公。
如今的春园依旧保留着近百年前的样貌,承载着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不断探索的记忆。
在春园的不远处,有三座红墙小洋楼矗立在恤孤院路上,这里是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这座以热血铸就的红色地标,记录了无数直抵人心的革命故事。
走在恤孤院路上,在错落有致的绿荫中总能挖到一处老洋楼,每一处都极具特色。
这里的老洋房有的被打造成年轻人的创意工作室,有的摇身一变成了布满翠绿藤蔓的咖啡屋,有的成为以艺术为主题的美学空间。
“这个街区不仅仅有历史文化底蕴,最重要的是,有一种自然而生的生命力。不同风格的人自发地来到东山口,并在这里找到一种自由生长的活力,而不同风格之间,在这里居然可以互相兼容。”黄先生是一名行为艺术家,同时在东山口经营着一家咖啡艺术空间。
在他看来,东山口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寻常生活和艺术空间,在这里打破了隔阂。
东山口,对游客来讲,是网红聚集的社区和文艺商圈。而对于老广来说,这里是他们充满广州烟火气的寻常生活区。
东山口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是哪里?也许是东山肉菜市场。
东山肉菜市场是什么时候建成?可能连老东山都不一定知道,因为从他们有印象开始,它就一直在这里。
东山肉菜市场不仅仅是购买吃喝的地方,更是东山人重要的社交空间,他们会在这里与邻里寒暄问候、八卦闲聊。也许就是市井烟火,最能留住邻里的心。
2021年,东山肉菜市场升级改造,七彩顶棚、花纹地砖、广式彩色玻璃窗都让这个老市场焕发了新活力。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点:艺术文化与生活烟火气在东山口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了烟火气以外,说起东山,不得不提这里的“百年教育氛围”。
寺贝通津路上藏着一所百年名校,它就是广州市第七中学。七中前身是1888年创办的培道中学,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行者。
这一时期,培正书院也在东山建新校区,分为小学和中学。培正中学大师云集,成绩斐然。我们熟悉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在培正中学银乐队担任教练,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就读于培正小学。
百年来,曾在东山读书的学子不计其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东山”两个字代表早就承载着无数“老广”的青春回忆。
何以东山?
它的历史底蕴,始终与社区里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共生。
它的潮流文化,是多元文化碰撞、各类业态相互融合、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放学后的学生,还是在街道边打扮时尚的潮人,无论是下班买菜回家的阿姨,还是在艺术空间忙活的设计师和咖啡师。
在这里都能自由成长,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
焕然而生的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代表年轻生命力的“东山”,也许这就是东山口的最深层的文化内核。
编辑 | 青年君
原创丨广州青年(ID:gz_gqt)
编导丨黄慧敏
出镜丨钟洁莹
拍摄丨梁汉深
参考资料: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日报、新周刊、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网
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