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见诗情,开卷生花!增城“好书相约”邀你品味别样人生

南方+ 记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金秋时节,收获时至,于书中寻找“千钟粟”。

9月16日,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好书相约”阅读分享活动第七期“开卷生花”专场,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好书相约”阅读分享活动作为增城区2023年重点打造的阅读推广品牌活动,以征集读者分享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为切入点,引领读者与好书相约,与书友同行。

从古典世界的诗情到当代社会的达观,从漫步人生的阅历到个人命运的追思……一本本好书,引领读者涉足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带给大家生活之外的哲思与惊喜。本期活动邀请六位市民读者畅谈读书收获,于书香里阅见诗情、开卷生花。

读一首古诗,阅见古典诗情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则以诗词为始。

前段时间,关于唐诗的国产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广受欢迎。在阅读分享者廖裕彬看来,无论是以电影、歌剧、戏剧、话剧,还是谱曲吟唱的方式演绎诗歌,都能给人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闻书香读唐诗,更能让古诗和古诗人的精神力量润泽生命,让自我感发生命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廖裕彬表示。

诗词界泰斗人物叶嘉莹的《唐诗应该这样读》能很好地培养感性思维、陶冶情操。这本书第一部分《追根溯源,走进诗歌》介绍了唐诗基础知识,第二部分《知人论诗,以诗解人》叙述了初、盛、中和晚唐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书中还穿插很多关于唐诗的基础知识,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非常适合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

廖裕彬介绍,叶嘉莹没有对每位诗人进行详尽介绍,重点介绍了他们与诗歌相遇的重要时刻并对诗人的重点诗作进行以点带面的剖析。例如,《想落天外的“谪仙”李白》重点抓住李白“仙”的特质来写。为让读者更好理解李白的“仙”,她还把李白和苏轼做了一番对比: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希望更多的读者捧起诗选读诗歌,希望大家都能在浩瀚的诗海中感受生生不已的生命力量。”廖裕彬如是感言。

学诗能培养孩子的气质,学史能开阔孩子的思想。由史入诗,是学习古诗词的捷径。阅读分享者王喜生分享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所著的《顺着历史学古诗》。在他看来,这是一本能让孩子爱上古典诗词、爱上历史文化的好书。

“蒙曼在中国历史与诗歌流派的基础上,通过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6个时间节点,精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从历史背景到诗词赏析、释义、诗人介绍等,精细讲解,内容丰富而细致,让孩子真正读懂每首古诗词。”王喜生表示,“蒙曼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文化自信的骄傲,让读者感同身受,与之共鸣。”

读诗而知志,读诗而明德。顺着历史学古诗,重拾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王喜生希冀做一个传承者。他更是现场赋诗道:“开卷生花相得益,瀚海拾贝振天下。”

读一位名家,指引生活航向

人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风声雨声,总有一位名家常伴读书人。

活动现场,不仅有新一届文津图书奖作品及微信读书排行榜中的新书分享,更有经典的名家名作解读。钟仁樟分享的《苏东坡传》,讲述了苏东坡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之一生。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的精神犹如明月一般,隔着山河岁月,映澈古今。

“朋友遍天下,上至皇家贵族,下至普通农夫,所到之处皆受欢迎。为官得宠时,布道尽施;穷困之时,常受知府及农夫资助,受些吃食。其子过说, 其父一日不见客,感觉浑身不自在。”钟仁樟提到,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令他钦佩。南宋时期,乡人为纪念苏东坡父子三人,在眉山修建了三苏祠。因阅读而向往之,钟仁樟表示,“希望有机会游历一番。”

如果说,苏东坡的一生是波澜壮阔、青史留名的一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凡的世界才是人生常态。分享者仲崇战分享了路遥的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他从中感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喧嚣浮躁、充满诱感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追求自己的快乐生活,而快乐与否往往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在仲崇战看来,人应该活得乐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更广阔的眼界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才能不至于将自己囚于一方狭小的天地,人生才更充实——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所言:“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

仲崇战在自媒体发表原创散文作品2800篇,其中结合读书感悟,他在《珍惜人生一段秋》中提到:“人生,就是一场不可预知的行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涌时。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终会迎来柳暗花明。有道是: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热爱阅读者看来,优秀的名家与常人同在,他们的勇气便是丰富的精神养料。

读一段人生,孕育精神繁花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述一段人生,而一段人生又折射一个世界。

读者兰君分享了京东前副总裁蔡磊口述、他人记录完成的《相信》。如今,蔡磊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位确诊三年的渐冻症患者,他在41岁这一年拿到生命给他的最后一份考卷。《相信》一书讲述其与渐冻症的顽强斗争,其间有痛苦、迷茫与绝望,更有拼搏、无畏与希望。

被确诊为渐冻症伊始,蔡磊和大多数人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倒计时”宣告,没有选择周游世界,享受最后的人生时光,而是站在绝症的对立面,和医生和科学家一起向绝症宣战。

“这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遑论他拖着病躯,艰苦卓绝争分夺秒地工作,凭一己之力把人类攻克渐冻症的进程往前推进了10年!”兰君分享道,蔡磊几经周折,牵头病友与医院、科研机构建成世界最大的渐冻症科研平台,创建渐冻症慈善信托机构,推翻了以往被医学界宣告的“不可能”。

“‘如果没有那个一,那就创造一个一。’我最想和大家分享书中的这一句话。它藏着无穷的力量,这就是相信的力量!”兰君总结道。

同样是记录面对苦难的抗争,读者吴玉银分享了《你现在所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未来的路》。这本书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各种情况。有一章节提到,主人公来到新的工作环境,经常因为生活和工作的种种难题一脸愁容。闲暇时,她常常抱怨周遭的不公。

“这样的年轻人或许不止一个。初入社会,习惯学校的舒适、习惯父母的庇护,难免对社会的冷酷和压力无所适从,于是心生怨气。”吴玉银表示,古语云: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这是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伟大的人要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安慰鼓励,但伟大的人鲜有;普通人需要一副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伟大的人就是他人依靠的肩膀。

好书分享完毕,六位读者嘉宾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近距离分享、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见解,书友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的阵阵掌声,令现场气氛更加活跃,也回应了活动的主旨:与好书相约,与书友同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书籍的力量,隐匿在人生的旅途,无论是“举眼风光长寂寞”,还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放眼望去,总能看见书中的精神之花指引人们向前。

开卷有益,一路生花。书中有诗和远方,书中包罗万象,只需翻开书页,便有苍林可栖。

南方+记者 李鹏程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