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栳、老鼠粄……全国各地特色小吃你能读对几个?

深圳共青团
+订阅

暑假已经告一段落

想必各位在这个暑假

打卡了很多地方

之后再回味起来也很难忘

那么出门玩耍

最重要的事

就是把当地美食全部收进胃里

但中华地大物博

连美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

今天就来为你解读

全国各区域的经典小吃

再也不要读错了

华北篇

北京除了有烤鸭

各种小吃也不少

老北京人口中的褡裢火烧

就是必吃的美食之一

褡裢的“裢”要读轻声

这是旧时的一种长条形的布口袋

中间开口而两端可以装东西

搭在肩上出门,你就是最靓的仔

▲褡裢

▲褡裢

褡裢火烧因形似褡裢而得名

但实际上是一种外焦里嫩的油煎食品

味道有点像锅贴

配上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

这滋味别提多酸爽

煎饼果子和嘎巴菜

是天津街头小吃的两大巨头

不过就像煎饼果子里没有水果

嘎巴菜也不是一道菜

更像是一种羹汤

天津人把绿豆煎饼叫“嘎巴”

所以嘎巴菜其实就是

将绿豆煎饼切成细条

拌入制好的卤汁

再配上麻酱、香菜、辣椒等小料

混合而成的一道小吃

看似有点黑暗料理

但吃起来竟然有种独特的风味!

栲栳栳是山西大同、吕梁等地的

一种接地气的面食

在当地人眼中有牢靠和睦的象征意义

一般是在老人寿诞

小孩满月、逢节待客时

必吃的东西

可受欢迎了!

栲栳本是由柳条编成的容器

形状像斗

但栲栳栳这种食物

却是用莜(yóu)面做成

把小莜面团揉搓出舌型薄片

再往手指上一绕

就卷出了圆筒状的莜面栲栳栳

乍一看还以为是蛋卷呢!

西北篇

说了这么多咸的

现在来点甜的

蓼花糖

是陕西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甜食

始于明朝正德年间

样子就像个可爱的小棒槌

表皮上沾满芝麻,咬开后

里面则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

从外萌到内

蓼花其实就是俗话说的狗尾巴花

不过蓼花糖并不是由蓼花制成

而是由糯米作主料

它还是钦定的宫廷茶点呢

去西安除了要感受古长安的文化韵味

大开吃戒也是重要行程之一

比如特色小吃之一的甑糕

它是用糯米、红枣或蜜枣制成

香甜软糯

虽然“甑”和甄嬛的“甄”长得贼像

但它的正确读音却是zèng

甑糕顾名思义

就是用甑蒸熟的糕点

这是古代的一种器皿

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古人用来蒸食物

▲陶甑

▲陶甑

饸饹是汉族民间的传统面食

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并称

“北方面食三绝”

但它的名字与其他两个

比起来着实古怪了些

读作hé le

而且做法也很清奇

是用特殊工具“压”出来的

饸饹床子是专门用来

做饸饹面的工具

上面有很多小圆眼

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

放在饸饹床子里

利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轧成面条

再放到锅里煮

一碗热腾腾的饸饹就做成了

▲饸饹床子

▲饸饹床子

臊子不难理解

指的就是肉臊子

即剁好的肉末或肉丁

但它的读音却让很多人犯难

操子?燥子?

其实读作sào zi

吃臊子面

就要吃“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的

而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

汤也是臊子面的灵魂所在

汤里不仅要有七分瘦三分肥的肉臊子

各种配料也少不了

木耳、豆腐、蛋皮

黄花菜、萝卜

……

这种万能的面酱面

真是想想口水都止不住啊

华南篇

馓子的“馓”读sǎn,不读sǎ

它是一种传统的油炸食品,酥脆香甜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

所以把这个词学起来

真是一点都不吃亏

走遍大江南北都能用

蛋馓则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小吃

用面粉、筋粉、鸡蛋和猪油制成

放在油锅中炸至金黄

捞起后再蘸麦芽糖

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虽然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但客家梅州这个老鼠粄

还是看得人冷汗直冒

老鼠粄?用老鼠做的饭?

旅个游而已,又不是去冒险

需不需要这么重口啊?

别怕别怕

“粄”读bǎn不是fàn

是一种大米制品

食材跟老鼠没半毛钱关系

只是因为外形看起来两头尖尖的

所以才起了这个名字

知道江南早点的

“四大金刚”是什么吗?

除了你常吃的

油条、豆浆、大饼

剩下一个

可能连名字都不会读

叫粢饭

粢是谷类的总称,读作zī

江南的粢饭

主要以糯米和粳米蒸制而成

口感逆天

粢饭糕其实就是将粢饭

切成长条形后,放进油锅里炸

它跟所有油炸食品一样

粢饭糕外层都是亮瞎眼的金黄色

但它的内里却是雪白的粢饭

你吃的时候就会知道

外酥内糯是怎样一种体验

西南篇

如果去重庆涪陵(fú líng)

说不定能感受到他们的待客之礼

——吃开水

吃开水不是喝白开水的意思

而是请客人吃油醪糟

你可别把它读成liáo zāo

正确读音是láo zāo

油醪糟在涪陵

是接待客人用的饭前饮品

客人进家

主人就会先煮一碗油醪糟

让客人享用

据《涪陵市志》记载

油醪糟这道小吃

从清嘉庆时期就已经有了

醪糟

是一种米酒

古代称为“醴”

它由糯米发酵而成

夏天吃最棒了

解暑效果棒棒哒

云南除了有好山好水

各种极具民族特色小吃

也可以吃一路

像荞坨就值得一试

云南的高寒山区普遍种植荞麦

有些地区甚至还以荞麦当主食

所以荞坨其中一个重要的材料

就是荞面

荞坨色泽金黄

酥软细腻,入口即化

虽然看着觉得热量很高

但只要好吃

愿意吃完再减肥!

到了西藏

不如入乡随俗一点

把米面抛在脑后

跟着藏族人民尝尝

每天必吃的主食

——糌粑

它读作zān bā

是藏语“炒面”的音译

但它跟你熟悉的炒面条画风

一点都不一样

它是一块块的

糌粑主要的材料是青稞

藏民们把青稞

洗净、晾干、炒熟后

磨成面粉

要吃的时候加入少量的

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

再用手捏成一团团就可以吃了

口味独特,不容错过

在西藏还有一道菜

一定要试一试

那就是氽灌肠

虽然“氽”与“汆”

长得就像双胞胎

但是读音却大不一样

氽灌肠里的“氽”读作tǔn

本义是漂浮

后来又引申为用油炸

氽灌肠是藏族人

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

它以新鲜的羊小肠为容器

分别灌入羊血、羊肉、羊油

可以制成血肠、肉肠、油肠

绝对是个不错的体验哦!

在漫长的岁月中

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

利用丰富的物产

创造出了无数令人垂涎的美味

让一件件朴素的食材

完成了从食物到中华美食的转变

不断诉说着

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

传播着独具特色的中国品味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字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