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2023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第六届广州科普嘉年华启动仪式在琶洲科普小镇举行(详情>>>)。启动仪式上,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勇宣布发布《广州市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2—2023)》(下称“报告”)。
报告由市科协牵头成立的广州科技传播联盟联合暨南大学文本实验室编写,是联盟成立以来输出的关于广州科技传播发展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学术成果,也是广州市首个科技传播领域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广州市未来3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是:到2025年,广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5%。当前,市科协牵头成立了广州科技传播联盟,致力于推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科学精神引领下的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广州以大格局用好本地资源做强科普产业
报告详尽地论述了近两年来,广州在科技传播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并指明在当前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中抓住发展机遇的路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报告指出,广州市立足广州丰富的科技资源,以超前的科普意识创建并运营六项全国知名的科普品牌。
例如,2013年,创立“广州科普一日游”,每月一次,成为全国首创的覆盖全市范围的科普品牌活动;2017年,创立“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在穗工作的院士2022年达122位,是广州领先其他同类城市的丰富的科技资源之一;2022年,在全国首创资源覆盖全市、时间跨度全年的“科普开放日”活动。此外,还有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竞赛、“广州科普自由行”活动、广州科普大讲坛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品牌。
广州的科技传播如何持续创新?对此,报告也给出了提升路径。一方面,科技传播在理念、内容、技术、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创新性探索与实践,让“科研—科普—科创”链条上的多元主体能更深刻地理解科技,并实践创新;另一方面,科技传播要从单纯的“内容传播”“信息传播”向着“思想传播”“价值传播”的方向转变。
其中,在技术创新层面,应以智赋能、构建新媒体集群;策略创新层面,要打造“院士级网红”,扩建传播生态“朋友圈”;内容创新层面,应从“信息传播”向“思想传播”“价值传播”转化。
“总体而言,报告有三个亮点。”报告编写团队负责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介绍,一是区别于过往的科技发展报告,这是广州首个科技传播报告,从科普视角来谈科技发展成就,体现了广州科普的新理念。二是报告体现了广州构建的日渐完备的科普生态链,符合当前对科普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三是报告融入了大湾区各地科普单位、科研院所的工作,具有高视野和大格局。
曹轲认为,当前全国的科普活动纷繁多元,在此背景下广州的科普工作要脱颖而出,需要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强化本地特色。例如,用好省级科技部门、中央驻穗科技单位等等,从更大格局推进做强科技传播链、科普生态链。
广州科技传播联盟链接各界举办系列活动
科技传播在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连接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协同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广州市科技传播资源共建共享、提质增效,2022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成立了广州科技传播联盟。联盟由广州地区各类媒体单位、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各级科普基地、市科协团体会员等组成,致力于促进广州地区科技传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搭建科技传播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传播跨界合作。
“联盟将定期召开成员大会,联盟成员可以共同协商计划开展活动项目。同时,整合多种类科普资源打造特色科普空间,利用各个联盟成员优势,协同打造丰富多样的联盟品牌活动。”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谈到。
近期,联盟举办了2023年“广州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学习宣传活动及广州“典赞·2023科普中国”推选项目征集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征集、积极宣传,推选出了一批优秀科普作品、人物、团队,为推动日后的科普工作,贡献了鲜活的力量。
为充分发挥联盟的功能作用,接下来联盟还将开展广州科技传播专家研讨会、科普游媒体行、科普传播大讲堂直播、“广州科普力量”年度十佳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及评选总结大会、上线联盟官方小程序、发布广州科技传播蓝皮书等一系列动作。
未来,联盟将在促进广州市科技传播资源共建共享提质增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连接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南方+记者 李鹏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