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怎么治?“麻晕”算了?

科技能见度
+订阅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麻醉睡眠门诊开诊,属深圳首家,其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总体有效率达到60%至80%,能实现“半年不失眠”。

用“麻醉药”对抗失眠,是等于把人“迷倒”吗?除了安眠药和麻醉治疗外,有哪些前沿技术能帮助我们走出失眠困境?南方+记者采访了睡眠医学和麻醉专家。

01

用局部麻醉药物调节植物神经系统

颈部交感神经干的颈下神经节,也称颈胸交感神经节。因其外形酷似星星,人们也把它叫做星状神经节。

1883年,Liverpool和Alexzander医生在实施椎动脉结扎治疗癌症时误伤了星状神经节,却意外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从而引起人们对星状神经节的关注。后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逐步发展成熟,目前已在麻醉治疗中广泛使用。

为什么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能镇痛和治疗失眠?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冯媛介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又称迷走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的状态。

当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主要作用;当人要睡觉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率减慢,适应机体休息的需要。

而睡眠障碍患者往往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抑制等特点,“把晚上当成了白天”,导致该睡的时候睡不着。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能调节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使其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就像把电脑“暂停重启”。

在广州,南方医院、中山三院等多家医院已开展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相关治疗,具体是怎么做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麻醉中心主任医师、疼痛与睡眠专科主任周少丽介绍,该专科开展相关治疗时,是将小剂量的利多卡因(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在星状神经节周围,短暂调节过度兴奋的星状神经节。

“之所以把它称为万能开关,正因为它能从多个方面调节人体,除了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外,还可减少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抑制,恢复褪黑素正常分泌节律等等。”周少丽表示,上述功能的综合作用下,人会感到平静、舒服,就有了进入睡眠的良好条件。

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总体有效率可达60%至80%,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失眠一年以内的患者效果较好,经过治疗改善后,效果多可保持6个月以上。

哪些人适合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如果是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失眠,比如精神疾病、神经内科疾病,肥胖引起的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的孤独症等,这些患者应该先到相关的专科治疗。”周少丽说,“而原发性失眠,比如因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失眠,以及病毒感染后的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失眠等,患者可以选择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冯媛认为,如果是担心对安眠药物产生依赖性,或者因为各种其他原因不希望服用安眠药物的失眠患者,又或者对常规安眠药物已经产生耐受性的,也可以考虑采用该技术。

02

失眠“治本”要靠认知行为治疗

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会造成依赖吗?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相比传统的治疗方式,麻醉睡眠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慢性失眠者对安眠药的依赖,其不会像传统安眠药一样可能导致记忆力消退和药物依赖等副作用。

有人担心,星状神经节位于脖子的深处,周围有各种血管、其他神经节等,对其注射麻醉药会不会有很大的风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受到外界调控,会不会对人正常的情绪、感知等造成影响?

“从临床表现看,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会让人感觉心平气和,不会有什么情绪问题。”周少丽表示,中山三院疼痛与睡眠专科已完成接近5000例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未发生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在超声引导下,注射还是比较精准的,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已经非常低。因为注射的局麻药,可能渗透到周边神经,注射药物后半小时内可能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饮水可能会呛咳,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可逆的。”

不过,与药物治疗类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效果同样有可能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而下降。同时,这种疗法一般还会搭配认知行为治疗(CBTI)。

事实上,在全球治疗失眠的指南中,药物、麻醉等都不是排名首位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是专家们公认的首选。

“失眠的病因和诱因有很多,遗传、性格、环境、外界事物刺激等都有可能,还包括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如果说药物和麻醉等治疗是治标,那么认知行为治疗则有可能治本。”冯媛介绍,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认知行为治疗虽然是心理治疗,但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而且更加“绿色环保”,“以前是面对面访谈的形式,由心理治疗师给患者进行行为和认知的宣教和训练,后期还要长期随访。如今,有很多在线上提供服务的方式,比如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有eCBTI专用的平台和APP。”

认知行为治疗的标准疗程包括6大环节,一般需要4至6周的时间,而且前面两三周的效果不会很明显。有时,失眠患者迫切需要一些见效快的方式,安眠药、麻醉治疗等在这时候能起到短期治标效果,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安抚诱导他们接受进一步的认知行为治疗。

但如果患者贪图短期药物效果,认为“睡不着就要吃安眠药”,有可能把本来单纯的失眠变得越来越复杂、难治,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在看门诊的时候,医生也会简单交代一些改善睡眠的做法。”冯媛介绍,比如相对更简单的失眠简易认知行为治疗(BBTI),其中有很多做法实际上就是一些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常跟病人讲,注意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所谓睡眠限制,就是缩短在床时间,不能无意义地躺在床上;刺激控制,就是人到床上要反射性地想睡觉,不要因为其他事牵制了精力,比如刷手机。”

冯媛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就像减肥一样”,说起来、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自己要落实就很不容易,最好是有人一直指导和监督。“6周的标准疗程中,除了宣教,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调查、督促、回访等内容。”

03

神经调控治疗受到关注

日前,长沙某医院接诊了“吃4颗安定都睡不着”的陈奶奶。医生检查后,建议她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神经调控、联合高压氧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陈奶奶表示失眠状态显著缓解,现在晚上只需要吃1粒安定就可以睡着,并且能够睡足5—6个小时。

科技感满满的经颅磁刺激,是一种什么技术?

经颅磁刺激是将一绝缘线圈放在大脑特定部位的头皮上,当围绕线圈的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磁信号可以无衰减透过头皮和颅骨,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活动。

与之类似的还有经颅电刺激,这种设备上有阳极和阴极两个表面电极,使用时将电极放置在指定位置,刺激器输出恒定的低强度电流,电流穿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层,进而调节大脑皮层活动,影响相应的感知觉、运动和认知行为。

冯媛介绍,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有开展这类治疗。“但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比较高,每个疗程10天左右,患者要每天到医院接受治疗。”

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脑机接口技术,也被认为能改善抑郁症、失眠等,不过目前还处于相对小众的阶段,离广泛应用还有距离。

如今,很多失眠者会求助于各类平台上的海浪声、雨声、鸟鸣声等音频。将雨声等白噪声(指功率谱密度均匀分布的噪声)当作非药物的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也是研究者们正在探索的方向。

伦敦皇家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就白噪声对儿童睡眠的影响进行过研究,在实验中,听白噪声的婴儿有80%入睡,而没有听白噪声的对照组只有25%入睡,这说明白噪声对促进睡眠有一定效果。不过,两组数据集都只有20位实验者。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系统探讨白噪声与睡眠的关系,梳理既往38份相关研究文献后得到结论:白噪声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也可以一定程度隔断其余噪声带来的影响。

不过,目前我们对白噪声助眠的分析往往建立在小样本数据上,还有待更强力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失眠有时候其实是压力排解的问题。”除了上述前沿疗法外,冯媛认为,失眠人群可以先尝试一些成本低、普适性广的方式。比如运动解压,在日间户外运动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可以改善情绪,积累睡眠压力(促使人睡觉的力量);音乐疗法、放松操、腹式呼吸、冥想、瑜伽等都可以释放压力,有助睡眠。

有的人晚上喜欢听着音乐睡觉,甚至听评书、听相声,这种做法科学吗?

冯媛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普通的流行音乐这类音频,与科学上能够帮助睡眠的声音肯定有差距,达不到那种频率或者标准;另一方面,比如我就喜欢听某个歌手的歌,能让我感到放松,那么用来助眠也未尝不可。”

【策划】魏楠

【文字】南方+记者 钟哲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