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温成语“海枯石烂”,知中药浮石

胡世云
+订阅

  “世”说新语  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有一种陪伴,叫海枯石烂。

  海水与岩石守护时间的同时,也在时间雕刻下成为一味中药,今天我们回顾成语之余,也来认识一下这味中药吧。

  【释义】

  “海枯”,海水干枯。“石烂”,石头朽烂或风化粉碎。“海枯石烂”指因海水枯竭、石头腐烂之象百年难见,比喻历时久远。又按常理来看,海难枯,石难烂,比喻意志坚定。

  【出处】

  “海枯石烂”由“海枯”与“石烂”二词组合而成。“海枯”出自唐·杜荀鹤《感寓》,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对人心难测有感而发,他认为海会有干枯见底的一天,但人一直到死都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而“石烂”则是出自唐·杜牧《题桐叶》,是唐代诗人杜牧故地重游时触发的伤感,用石头风化粉碎、松木变成柴火来表示时间推移、世事变迁。后来这二语被合成“海枯石烂”,形容历时长久、意志坚定。如金·元好问《鹧鸪天·颜色如花画不成》:“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又有《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浮石

  中药浮石来源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石块状,其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其次为Al2O3、K2O等。多于夏、秋二季收集,洗净,晒干。一般呈海绵样的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较多细孔。体轻,质地硬而脆,断面疏松,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闻之气微,口尝味微咸。以体轻、色灰白者为佳。

  归肺、肾经,有生用或煅制用,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稠,淋巴结结核等。

  而在临床上,有一味中药与浮石十分容易混淆,其名为浮海石,是由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干燥骨骼所形成,又名海浮石。也有说法认为浮海石来源为胞孔科动物瘤苔虫的干燥骨骼,但一般作非正品收载。

  与浮石是矿物药不同,浮海石实为动物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其性状一般呈不规则块状,一面略平坦,另一面略突起,呈叉状分枝,枝中部交织如网状,有许多小孔大小不等,直径2~5cm,叉状小枝长3~5mm,直径约2mm。白色或灰黄色,硬而脆,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

  归肺、肾经。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通淋。用于肺热咳嗽痰稠,瘿瘤,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浮石与浮海石药名仅一字之差,虽都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但其来源不同,成分各异,是两种不同的中药。使用时应注意区分,以确保临床应用准确有效。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觉得文章还不错?【点赞+在看】来一波 ▼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