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东莞DMD男童的“罕见人生”
在客厅电视柜的抽屉里,存放着康康自2017年起的病历单。同一年年底,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6岁的康康被确诊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这些病历单有序叠放在一块,有的纸张已起皱。从检查、确诊、开药,6年的病历单记录着康康的病情发展,也留下一家人对抗疾病的痕迹。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简称DMD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婴中的发病率约为1/3500。患者一般在3至5岁出现症状,肌肉萎缩,若不及时干预治疗,通常在12岁前失去行走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心肺衰竭的可能性越高。
“希望能让社会更多人关注到我们DMD家庭。”康康爸爸说。对于DMD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治疗、康复、心理、教育、社会生活的参与等方面均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康康每晚都需要进行站床训练
服用近10种药物,日复一日的复健训练
“东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北京协和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康爸爸一遍遍翻着,他记不得翻看过这些病历单多少次,每每翻看,这位父亲便会沉默哽咽。
在刚接过医院的基因检测报告单时,康康爸爸独自蹲在医院的走廊上流泪。“确诊的时候,当时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他不要再长大,时间停留在确诊前就好了。”
康康的父母在20年前从河南老家来到东莞打拼,自此,夫妻俩和两个孩子在东莞扎根生活。在夫妻二人的手机中,都存着康康从小到大的影像。康康的妈妈翻出一段视频,拍摄于2017年,那时候的康康偏瘦,喜欢和隔壁店的小孩子玩耍,也会在每晚关店前,帮父母把店门口的板凳搬进室内。
可如今,康康依然和七八岁的孩子差不多高,因为常年服用激素类药物,两边的脸颊堆着肉,腰椎前凸,小肚子也鼓了起来。这两年,从一开始需要拽着栏杆缓慢爬上楼梯,到前年,康康已无法自己爬楼梯。现在,他在弯下腰后也无法自己直起身子。
在2018年,DMD被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各种治疗手段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DMD发病率约为1/3853,估算全国患者约70000人。据不完全统计,东莞DMD患者已超百名。前些年,康康的父母加入了一个有60多个东莞DMD患者家属的微信群,这些父母们在群里述说自家孩子的患病情况和治疗进展,分享医保、买药的信息。
和许多DMD家庭一样,康康和他的家庭也从未想过放弃。
康康爸爸将康康每天要服用的药物分类放在药盒里
醋酸泼尼松片、二甲双胍、维生素D、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钙片......每天,一早一晚,康康都需要服用近10种药物。他很少问父母,为什么自己要吃那么多药,也不会闹着不愿意服药。
9月初,新学期刚开学,已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康康在晚上6点多时回到自家店铺,简单吃过晚饭后,他开始进行站床训练。除了每天半小时的站床训练,在每晚睡觉前,康康爸爸都会给儿子做40分钟的复健训练,包括跟腱、腿部肌肉、腰肌等部位的锻炼。康康还需要在睡觉时穿着定制的矫形鞋。
“像人每天都要喝水一样。”康康爸爸说。服药和复健锻炼成了这个家庭日常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孩子,我们陪你慢慢走
康康也是东莞长安镇中山小学的学生。2020年,在即将入读小学3年级时,因病情发展,康康父母决定把孩子的病情和身体现状告诉学校。
原本按照学校规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班级所在的楼层也会升高。但考虑到康康的身体情况,学校决定将其所在的班级课室设在一楼。
长安镇中山小学校长孙卫民说,之前康康所在的班级是在逸仙楼的二楼,学校安装了无障碍电梯以便让其乘坐电梯上下楼,也在学校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
长安镇中心小学学校校长、康康的老师们和康康的父母
从小学5年级开始,康康所在的班级便一直在一楼。在今年9月,康康升至小学6年级。他的课桌在教室的第二排,在父母和老师的印象中,康康是一个认真、自强的孩子。在新学期,康康爸爸带着一面锦旗送给学校,以此表达对学校的感谢。
这是褚老师担任康康的语文老师的第三年。在褚老师的印象中,起初,这个男孩总是坐在自己的课椅上,写的作业工整、字迹一丝不苟。
康康父母和老师也发现了康康的不自信。“虽然有时候他不开心也会和我们说,会很委屈地哭着告诉我们今天不开心的事,但他很多事还是藏在心里的。”康康爸爸说。
“他很自尊,也很敏感、玻璃心。”康康妈妈说,“尽管儿子很少问我们他的病,但我知道,他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我们在谈话时,我发现他会竖着耳朵在听。”
康康和朋友们一块分享暑假好玩的经历
在日常生活中,身边人用不同的方式,维系着这个12岁孩子的自尊,这似乎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
如今,康康走路的速度很慢,每走一步,身体会明显摇晃,他显得小心翼翼——在小学校园里,一到课间,不少孩子在走廊走动、玩闹。为此,每当康康起身,总有同学陪在他身边。有时候,身边的人会扶住康康的手,担心其跌倒,但康康总是摆摆手,“我自己能慢慢走。”
等待一个“医有所药,药有所保”的未来
六年时间里,康康父母也带着儿子参加了不少慈善基金会的相关项目和公益活动,康康爸爸直言:“希望能让社会更多人关注到我们DMD家庭。”
实际上,康康父母也担心敏感、不自信的孩子暴露在“聚光灯”下,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然而,对于康康父母而言,这是为孩子争取更多“活着的希望”。“只有我们自己先主动发声,才能让更多人帮助我们。”这句话,康康爸爸也常常对康康说。
康康需要穿着矫形鞋模睡觉
2021年,海南乐城引进了国际上研发出的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药品。据报道,一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家长表示,20公斤的孩子每年需要花费156万元人民币进行治疗。每年上百万元的治疗费用使得自付前往海南用药的家庭仅为少数。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上,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药品维托拉生注射液及Pamrevlumab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其中维托拉生注射液于2021年8月纳入优先评审品种名单,可用于治疗已确认DMD基因突变且适合外显子53跳跃治疗的DMD患者。
去年12月1日起,安徽省新增7种罕见病纳入医保慢特病门诊报销范围,其中便包括DMD。“看到这个消息,我很激动,我们一直在期望能有DMD特效药,但特效药肯定非常昂贵。如果将DMD纳入医保慢特病门诊报销范围,在将来有药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能用得起这些药!”康康爸爸说。
而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线上平台上,不少来自广西、湖南、上海等地的家长也在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省份将DMD纳入医保慢特病门诊报销范围。
康康在做复健训练,爸爸紧紧拉住孩子的手
现在,康康一家也担心孩子一年后升上初中后的读书问题,“当地公立初中离家更远,去哪里读初中是个问题,孩子读初中会不会需要坐轮椅出行?之后的学校会有充足的无障碍设施吗?”
在担忧和问题之外,这个家庭还有着对未来的期待。“我们今年暑假去了新疆、上海玩,你还想去哪里玩?”康康爸爸问儿子。康康喜欢蜘蛛侠、奥特曼、汽车人。他想了想,看着爸爸的眼睛说:“我还想去北京看升国旗,也想去环球影城玩,那里有汽车人。”康康也想着,有一天自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或者是去环游世界。
(文中康康为化名)
【文字】南方+记者 杨琼 徐勉
【摄影】南方+记者 吴明 实习生 陈建壬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