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正余弦
9月13日,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在京发布,引发广泛关注。
工业遗产是什么?它存在于人们熟知的造船、军工、铁路等领域,也涉及灯塔、烟草、供水等相对陌生的行业;既包括车间、厂房、机器、商店、学校等服务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物质资料,也涵盖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我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价值发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机器嗡嗡响个不停,工厂的大门徐徐打开,这是时代变迁的标志,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近代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相互交织,厂房车间、工人生活区塑造了我国早期大城市的风貌、骨架和精神,承载着老一辈人难以忘却的城市记忆。正如第一批名单中出现的黄埔造船厂、大庆油田,第三批名单中的青藏公路、保定电影胶片厂等。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旧厂房、老矿区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成为城市空间规划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革命年代的老船厂摇身一变,成了老少咸宜的红色教育基地;穿过输送啤酒的管道,神秘的工业园变成了热门旅游区;首钢的大烟囱打上了冬奥的标志,与不远处的大跳台一同见证健儿们的身姿……保护与开发、遗弃与利用之间如何选择、如何平衡,呼唤创新的思路。前后三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发布,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主题公园、教育基地和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为如何用好这笔庞大且珍贵的财富探索了新的方向。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色,一路以来的点点滴滴无声地融入工业遗址之中。此次发布的第三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红色工业遗产”为主题,收录了成渝铁路、马兰基地、渤海船厂等100个具有重要开创性、引领性、标杆性的工业遗产,涵盖交通运输、重工业制造、军工、航天、核物理等多个国家战略领域,一个个名字读来令人振奋,仿佛回到那段热血奋斗的岁月。
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从世界性工业化的落伍者到追赶者、从积极参与者到超越者,继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制造业出口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的艰难历程。深挖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同样也是在见证我国科学探索和技术进步的历史,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工程师的奋斗精神。此次与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一同发布的,还有中国工业遗产背后的工程师名录,遴选出86位在相关工程建设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工程师。将感怀历史、纪念先辈、传承精神融于一体,便使得迈向新型工业化的国家形象更立体更可感。
保护好、开发好这座钢筋泥瓦构筑而成的“富矿”,期待更多工业遗产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传承宝贵的精神价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