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唐唐一起探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时长共3分36秒)
小天地大能量,河套合作区如何吸引“硬科技”汇聚?|唐唐探湾区
小河弯弯,一侧是香港,一侧是深圳。早晨9时,走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楼林立、绿意葱茏,前往各科技创新企业、跨境合作研究院所的青年们步履匆匆,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面积仅3.89平方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
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科技实力如何?对科创人才的吸引力又如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发布,会带来哪些新机遇?一起去探探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科技含金量。
01
这里有港科大博士创业“天团”
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有一栋直抵天际线的高楼,这是多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所在的长富金茂大厦。走进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经理黄彩霞(Amy)向我们热情介绍了这个由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设立的创业孵化器。
2019年,蓝海湾孵化港正式进驻河套合作区。经过三年发展,目前,蓝海湾孵化港累计孵化152个项目,其中硕博人才创办的企业占比超八成,使用科大技术企业28家。
“我们的创业团队有不少是港科大教授带领学生一起创业,这里不仅有办公场所,还有实验室,可以实现‘楼下科研实验、楼上创业孵化’。”Amy介绍,蓝海湾已经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40家企业获融资,累计融资额共超11.5亿元,其中估值过亿企业16家。
来到蓝海湾孵化港的明星机器人企业——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段江哗正在调试研发中的仿人抱夹机器人。它主要面向50kg及以下的物体搬运,柔性力控夹持和升降平台能自适应不同大小、形状和高度的物体转运。在这里,全向轮复合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等令人大开眼界。
段江哗是港科大博士后,团队成员主要是港科大机器人研究院的博士、博士后,2021年12月进驻河套。“机器人行业需要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我们在香港主要做软件和算法;产品硬件部分,在深圳周边有很多零部件、元器件、机加工等厂家,配套非常齐全,有利于加速产品硬件的迭代,我们可以很快做出设计构型的机器人。”他说。
02
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将在这里落地
站在金茂大厦高层俯瞰,深港两地风光尽收眼底。“从那条街的左边一直到深圳河,就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河对面就是香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崔曙光教授向我们介绍。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有三个发展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国际顶尖科技人才、专业学科基础研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主要聚焦AI与区块链技术、未来智联网络系统理论、智联核心器件等方向,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科研、从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形成全链条发展生态,推动移动计算、工业互联、智能系统等产业的发展。“在AI智能检测、智能跟踪、智能识别等领域,我们的算法性能做到了全世界第一。”崔曙光自豪地说。
实验室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宋秋辰在机房忙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AI的通讯网络的数字孪生方法,主要场景是4G、5G网络的通讯网络虚拟化。
“虽然来到河套的研究院工作时间不长,第一感受是这里交通好方便,距离香港、南山、福田都很近。这里有很多香港高校的研究院和企业,我们可以很快地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当中,很有成就感。”宋秋辰说。
展望未来,崔曙光期待,随着河套合作区新政策的落地,深港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全面升级,“希望深港两地的科研人员共同把科研做到国际一流水平,落地更多国际一流的成果。”他说。
【文字/出镜/脚本】南方+记者 唐子湉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南方+记者 潘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